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教學現狀,并結合中職生基礎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探討了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實效性的方法,以培養社會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中職;會計教學;實效性
對于會計專業的教學,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應以培養實用型、具備扎實會計操作能力、熟練做賬技巧的“賬房”型專業人員作為教學的方向,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勝任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中相關財務崗位的工作。因此,中職會計教學應以操作技能的專業課教學為重點,以社會需求為教學方向,培養具有較強崗位適應性的會計專業人才。
一、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教學現狀分析
1.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
由于近年高校的擴招,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中職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水平較差,接受能力和綜合能力也相對薄弱等問題,再者,會計這一學科,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學好,這對于初中畢業的初學者來說,入門相對比較困難。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往往有學生學習了好幾個學時,對會計知識的相關概念依舊陌生,這歸結于學生對會計的感性認識不夠,理解能力不強。基于以上原因,即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正確的學習目的,但難以理解會計教學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學心理,也致使不懂的知識點越積越多,進而產生失落感,進而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不以理會,在多次催交下甚至抄襲來應付了事,這嚴重偏離了會計專業教學的初衷。
2.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大部份中職會計教學還是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施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對專業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機械式地講授課本知識,使學生不但感覺課堂枯燥乏味,抽象難懂,往往有部分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對所學過的知識和內容渾然不曉,根本談不上對該門課程有一個總體認識。經常會有學生在完成如《成本會計》的學習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是由什么組成的;學習完《基礎會計》后,對于會計核算中借貸記賬法的平衡原理、平衡關系全然不知。因此,作為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者,必須對傳統的會計教學進行剖析,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上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二、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1.改革當前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結合中職生的特點,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首先是想辦法使學生對會計學科、會計資料乃至會計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了解會計的特點、基本業務流程和會計核算的各種原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最好的做法是采用理論直觀教學結合實際訓練,在講授某一理論知識時,一方面教師利用多媒體作實際的演練,如在進行會計憑證一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提供一些原始憑證和記帳憑證,并通過講授憑證的分類、憑證的作用及如何填寫等理論知識,再結合投影演練教會學生填制和審核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講授完畢后,讓學生根據所講授的內容作現場的實際操作,如在進行會計報表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總結之前所講授過的內容,再發給學生一套簡單的模擬某企業某時期的經濟業務內容等資料,進行一次簡單的模擬核算,以訓練學生簡單的會計核算方法,掌握會計的基本業務流程,學會作簡單的賬務處理和會計報表。這種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理論知識,從而迅速入門。
2.采取“教做合一”的教學模式,訓練學生掌握扎實操作技能。
中職教學應樹立全過程的實踐性教學觀念,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有一位著名教學家說過,“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老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教做合一乃是專業教學的內在要求”。因此,中職教學更應突出“教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構建與學科課程體系相兼容的實踐性教學體系,聯系具體實例,結合實際訓練,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畢業后具有實戰能力。“教做合一”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般課堂的實踐性教學。此階段的實踐性教學是融合在日常上課之中,較為分散,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技能,突出會計核算從填制原始憑證到編制會計報表全過程,加強學生對會計工作過程的感性認識,掌握會計工作的基本規范。這一階段的教學是實踐和理論聯系最緊密的交匯點,也是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開始和基礎,更是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
第二階段為階段性課程實訓。經過第一階段的理論結合實際的基礎訓練,大部分學生已初步入門,已初步掌握會計的基本原理,因此,第二階段的實踐性教學較第一階段的要相對集中,教師應根據所學習的各課程內容的側重點和特征安排專門的具體化訓練。如在進行《商品流通企業會計》課程的教學時,要針對零售企業會計核算的特點,側重訓練學生掌握零售企業在零售環節的核算方法——售價金額核算法,計算和結轉“商品進銷差價”。教師在進行會計主干課程的教學時,都應根據科目的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與實際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同時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向實操能力轉移、以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這一階段,還包括了與會計專業相關的學科課程實訓,如珠算技術、點鈔和計算機基礎及應用等。
第三階段是綜合實訓,也就是畢業實習(訓)。畢業實習采取校內模擬實習和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校內實習主要是手工綜合模擬實習和會計電算化實習,社會實習主要是到企業進行實踐。這個階段的校內實習,是綜合了會計專業所學的內容,作全面的模擬仿真實習(訓),綜合性強,涉及內容廣,仿真程度大。此階段的實訓既是以前兩階段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為基礎進行模擬操作,又是前兩階段實踐性教學的升華,這三個階段的實訓內容和實訓要求程螺旋式上升。
以上實踐性教學體系各階段的安排既解決了各門課程相互擠占時間的矛盾,又貫通了專業實踐內容,突出了各科目教學的側重點,形成了系統的相互聯系。中職會計教學采用這種“教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中職教學的特點,不但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勝任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中各財務崗位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魏亞平等.實驗室教學建設思路的探討與實踐[J].會計之友,2006,(9).
[2]杜怡萍.中職財務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8).
[3]徐淑芬.會計基礎技能訓練[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