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學方法、開展課外音樂活動等三方面對如何提高幼師專業音樂教學成效進行了一番探析。
關鍵詞:幼師;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課是幼師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幼師生音樂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教學實踐表明,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改進教學方法,有目的地組織開展課外音樂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師音樂教學成效的提高,為學生日后從事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提高學生上音樂課積極性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在學習音樂方面體現學習進度快慢的重要前提。課堂上,筆者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她們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她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同時,筆者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音樂課堂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滿足。如在歌曲《采一束鮮花》的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用聽、看、體驗等方式,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用激趣語言和肢體動作交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然后通過分組討論、分組學習、分組表演等形式活躍學生課堂思維,激發學生參與愿望,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充分體會到音樂學習的趣味性。
二、改進教法,加強學生學法指導
1.在視唱教學中用“音階填空法”增強學生視唱能力。
視唱是音樂基礎知識組成中最基本的因素。視唱相對比較枯燥,但它又是唱好歌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常采用“音階填空法”,幫助學生唱準音高,特別是4-7(教師在琴上只彈出“4”,讓學生順音階上行找到“7”的音高,中間被填空的“5、6”兩個音只能默唱,這樣學生就很快記住了4 7的音高)、7-4兩個增四、減五音程以及音程大跳的唱法。讓學生在游戲中找到音高位置,在反復訓練后她們心里就有個固定的音高位置。這樣降低了教學難度,減少了學生的畏懼感、陌生感,能有效提高學生視唱能力。
2.充分運用打擊樂器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打擊樂器進行分聲部、多層次的節奏練習,能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如在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創編節奏型,有的根據歌曲的節奏,有的運用鑼鼓節奏,利用打擊樂器進行多種多聲部節奏組合練習,表現歌曲情境,渲染節日歡騰的氣氛。各種音色、節奏的編排,訓練了學生多聲部節奏的感受能力、聽力,讓她們在練習過程中感受到豐富的、多層次的節奏效果,身心感到無比的愉悅和歡暢,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與表現力。
3.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這時就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在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梁祝》時,筆者讓學生帶著“這首曲子描繪了什么樣的場景,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等問題進行欣賞,讓學生了解音色與音樂作品表現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分析音樂作品。
4.利用多媒體輔助,增強學生的視聽感受。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它的表現語言是靜態的,要使它流動起來可以借助媒體,利用信息技術來豐富音樂形象。在音樂課中,筆者將詩歌、圖畫、多媒體等引入課堂,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通過多種方式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表現美。如在《長江之歌》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采用視聽結合這一手段,通過媒體講故事,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畫面、故事情節這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初步感受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密切聯系。
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課外音樂活動
音樂課要做到“寓教于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敢于大膽創新,樂于發表意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利于學生發揮其主動性。(1)節奏訓練與游戲相結合。如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節奏模仿比賽,教師先在琴鍵上敲一段兩小節或四小節的節奏,讓兩組學生憑記憶分別模仿出來,比一比看哪一組的節奏感較強。(2)歌曲學習與自編自演相結合。如在學習某一首歌曲時,鼓勵學生上講臺充當歌曲的主角,模仿主角的歌唱和動作形態等,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我展示的能力。(3)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多種渠道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組織競賽活動,如編排音樂劇、歌詠比賽、輪流教歌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互助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在音樂課堂和課外活動中的實踐和運用,學生的學習信心得到了加強,職業素質和音樂技能進一步完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未來音樂教學工作的適應性。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