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恰當處理教學內容、服務學生的生活與專業學習和采用切合學生實情的教學方法這三方面展開了探討,以期構建一個中職生期望適宜、有用、有趣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中職生不用面對高考壓力,所以他們多數期望,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堂能有別于普通中學,希望教師帶給他們的是“學得會” “有價值”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這就是所謂的適宜、有用、有趣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課堂是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催化劑,能讓學生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心情愉快地學習知識。
構建這樣的語文課堂能夠收到如此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這樣的課堂滿足了中職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只有當他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才會健康成長。”中職生正處于向成人過渡的時期,他們渴求有滿足自己需求的機會,語文課堂一旦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就會激發他們認真聽課的動力。其次,這樣的課堂體現了 “可接受性”的教學原則。中職生語文基礎普遍較差,與其制定多個教學目標,最后一個都實現不了,不如從實際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讓他們對教學的內容、方法和進度等能夠接受。
那么,如何建設適宜、有用、有趣的中職語文課堂呢?
一、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恰當處理教學內容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筆者以為,讓學生“聽得懂” 應成為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所謂“聽得懂”,指的是“學得會”,即在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的情況下,學習目標能夠達成。中職語文課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很重要的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恰當處理。所謂“恰當”,就是既緊扣教學大綱,又切合學生實際。在具體處理方法上,主要有“過濾”和“還原”。
(一)過濾。
所謂“過濾”,就是要把過多的教學內容刪除,把太難的內容刪掉。中職語文教材每單元通常安排4篇課文,其中,選讀課文1至2篇。教材有彈性的這一特點,為教師對教材過濾提供了的可能。教師可以根據所教班級的專業、課時等情況,靈活挑選適宜講授的課文。而在講授一篇課文的過程中,則可以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過濾”掉一些對學生學習有較大障礙的內容。以教學《智取生辰綱》為例,該文篇幅較長,文白參半,方言和生僻字較多,這些對中職生來說,閱讀難度是比較大的。因此,筆者這樣“過濾”:讓學生在粗讀課文的基礎上帶著對文意理解的疑難問題,觀看有關的電影片斷,之后通過復述課文和分組討論楊志,理解文意和人物。通過這樣的“過濾”,學生無疑是能“聽得懂、學得會”的。因為直觀的電影畫面,解決了方言和生僻字帶來的閱讀困難,讓學生較好地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有此基礎,學生就容易展開復述和學習其它內容了。
(二)還原。
所謂“還原”,就是教學要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陶行知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揮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所以,適宜的中職語文課堂需要“還原”,在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中,豐富學生的想象。例如,在學習《像山那樣的思考》時,不少學生難以理解獵殺狼所帶來的生態危機,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了狼,人們應該安全才對。為讓學生較好理解獵殺狼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筆者就聯系了當地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幾年,青蛙絕滅,結果,害蟲肆繁,造成水稻受害的生活實例啟發學生。通過這樣的“還原”,那些學生晃然明白狼被獵殺以后留下的生態惡果,進而理解該文是不要破壞大自然而要與大自然平等相處的主題。
二、服務學生的生活與專業學習
中職生之所以重視專業課程,是因為他們認為它有用。所謂“有用”,即 “所學的東西現在就是有用的”,或是“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因此,中職語文課堂也應從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突出實用性,服務學生的生活與專業學習,讓學生感到“中職語文課堂是有價值的課堂”,從而愿學語文。
(一)服務生活。
中職生畢業后大部分將要找工作,找工作時要填表格,要寫應聘信;面試時要大方、靈活應答;當技工師傅要能看圖紙說明書……因此,中職語文要注意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和書寫能力等的訓練和培養。課堂上,筆者以課堂提問、三分鐘時事評論、五分鐘演講、復述課文等形式,切實有效地鍛煉學生口才。對常見應用文體進行專項學習和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格式和寫作。在教學中,筆者從高一就讓學生注意練字,事實證明,學生很喜歡寫字,因為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可以一點點地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很有成就感。
(二)服務專業學習。
中職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任務,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語文教學對學生專業學習的服務。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就是結合教材內容,解決專業上的實際問題。如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寫的《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說好普通話”,而這正是導游班考取導游證的一項要求。在導游班,筆者通過朗誦比賽等方式去訓練學生的普通話,為學生考證打下語言關的基礎。另一方面,就是讓專業知識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使專業知識和語文教學相輔相成。在汽車班,筆者就運用了“專業生成式”教學方式,從專業課中挖掘資源運用于語文教學。如在上“介紹工藝流程”時,首先播放有關換輪胎和汽車美容的過程的視頻,然后叫學生從汽車專業的角度來進行工藝流程的介紹。這樣,學生的知識、能力既來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并為專業發展服務,體現出專業生成的語文教學特點。
三、采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
(一)活動式。
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表明,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文特點,創設出一定情境,適當地引進活動式教學,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欲望,展示他們的才能,將會讓他們聽課的“內驅力”變得強烈,聽課的行為變得“樂此”而“不疲”。 如上普希金的長篇敘事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筆者就引入了活動式的教學。在上完第一課時,讓學生大概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就分組讓他們自己編寫一小節的劇本,然后由小組成員分角色飾演課文人物。在其中的一個小組的表演中,還要求他們來一個打破常規的表演,找女生反串老漁夫,找男生反串老漁婦,找小組中最高大的男生飾演小巧玲瓏的金魚。結果,引發陣陣笑聲,使課堂充滿了愉快的氣氛。
(二)討論式。
我國教育學者馬和民認為:“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首先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然后相繼引進討論式教學,讓學生發表意見,集思廣益,讓學生的觀點相互碰撞,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這樣就可以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讀《哦,香雪》一課時,對香雪堅持用40個雞蛋,走30里夜路,換一個自動鉛筆盒的行為,有的學生認為不值得,也有的學生認為值得。筆者抓住契機大力鼓勵學生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結果學生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討論中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又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式教學”,簡單而通俗地說,就是“布置具體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相對于傳統的講授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調動學生興趣的“點”,在于它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來體現學習的成就。當然,這種教學法要收到有趣的效果,首先是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是教師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肯定學生的任務展示,讓學生產生成功感。例如在教學應用文《單據》時,筆者布置了三個學習任務,一是對案例《借據錯寫一個字,還錢得等一萬年》的討論,二是對錯誤單據的辨析糾錯,三是情景寫作訓練。由于學生對這些任務興趣盎然,上臺展示又得到老師的肯定,結果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總之,“學得會”的課堂、“有價值”的課堂、“有活力”的課堂是中職生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心期待,作為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者,要圍繞學生的需求來改進課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孝平.職校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J].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2010.9.25.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單中惠.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倪文錦,于黔勛主編.《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教材編寫委員會.語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6]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