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與金融》是中等職業學校財經、財會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本文根據《財政與金融》的課程特點及教學規律,結合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教學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中職;財政與金融;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財政與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發展。但在學校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教材內容相對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等現象。《財政與金融》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同樣存在著上述現象。筆者以為,必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一、當前《財政與金融》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種類繁多,標準不一。
當前,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財政與金融學教材,有《財政基礎》《財政與金融基礎》和《金融概論》等多個版本。教材多樣化,雖然滿足了教學方式和內容多樣的需求,讓教師有了更大的選擇自由度,但也導致財政與金融學這門課程缺乏統一大綱,教材難以通用,教學無章可循,教學質量缺乏統一標準。有的還出現部分教材內容陳舊,與實際應用存在較大差距;教材內容理論性強,而操作性小等問題。
2.課程體系結構設置不合理。
財政與金融學作為一門應用基礎理論,在專業體系中應當起著銜接一般經濟理論和實際業務的中介作用,需要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做鋪墊或者輔助,但非財稅類專業在這方面很難做到。目前在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出現了沒有開設專業基礎課《財政與金融》,就直接開設《國家稅收》《預算會計》《證券知識》等專業課或者同時開設的不合理現象,而且在專業內部結構方面,也存在相近課程門數過多的現象。
3.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財政與金融學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考筆記”的“滿堂灌”式教學組織方式,而案例教學、討論式、啟發式教學等組織方式則很少采用。盡管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教學工具的更新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也隨之更新。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從而導致了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就教學評價而言,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此外,有些教師采用了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但由于缺乏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創新意識,教學改革還是停留在表象中。
二、改進《財政與金融》課堂教學的措施
1.遵循職教規律,規范教材體系。
《財政與金融》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與現實的經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因此,教材的選用要遵循職業教育的規律,從培養應用型人才出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突出實踐性。
比如,近一兩年我國出現了較突出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在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求中增加了聯系實際分析什么是流動性過剩,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根源、危害和緩解對策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調整,將最新的與實際緊密聯系的內容傳授給學生,以彌補由于教材滯后性帶來的不足。另一方面,學校在教材的選用上,應選擇由國家教育部組織全國知名的專家和學者編寫的《財政與金融基礎》教材,對于教材的使用也應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修訂,對教學內容有所規范。財政與金融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有其基本的理論體系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對講授的內容適當調整,有所側重。
2.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講授對象的課程設置情況,然后在教學中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以避免內容的重復,又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本課程的側重點。例如,在《財政與金融》中,對“稅收制度”一章,如授課對象的課程設置有《稅制》課程,則本課程著重講授稅制的構成要素,稅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稅負轉嫁問題,而有關具體稅種留在《稅法》課程中詳細講述。對不開設《稅法》課程的授課對象,則在這一章中對主要稅種要作重點講述。再如,在“金融市場”一章中,如果以后開設《金融市場學》或《證券投資學》課程,這時只需做粗略介紹。《財政與金融》的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這樣處理可以抓住重點、難點,使講授內容變得少而精。
3.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1)啟發式教學?!敦斦c金融》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首先要樹立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創新意識,在教學中不要照本宣科,而要講究課堂藝術,把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聯系起來,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講授貨幣與貨幣制度一章時,通過啟發大家結合自己所持的銀行卡、交通卡等,認識電子貨幣的形式、特征、優缺點及發展趨勢,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對抽象概念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思維同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案例教學。案例源于真實情景,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典型案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案例所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如講貨幣政策時,與學生探討,前幾年銀行利率不斷降低,而最近幾年來,利率又不斷上調,這是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利弊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理解。
4.改變考核方式,培養實際能力。
一直以來,學校考試方式是閉卷考試。它的弊端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財政與金融》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應該跳出傳統的考核方式,采取開放式的考試方式,考試題目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學生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程度。也可采用小論文、調研報告、作業相結合的考試方式,全面客觀地考核和評價學生,以檢驗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財政與金融》的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著重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手段的優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曉琴.《財政與金融》教學方法談[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1,(4).
[2]蔣國艷.現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策分析[J].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學報,2003,(2).
[3]劉彩麗.關于《財政學》教學的幾點認識[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4,(12).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