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指出在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中職;信息技術;小組合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技術專業課作為中職學校的必修課程的教學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中職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厭學情況比較嚴重。本文結合中職生的實際,談談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怎樣利用小組合作,創設任務驅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習慣。
一、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高考和普通高中的擴招,中職學校的生源水平進一步下降,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對于信息技術這樣以操作技能為主的課程,多數教師還是采用“照本宣科”“整班推進” “一對多”的統一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難免出現“吃不飽” “吃不了”的兩極分化現象。如在上機操作課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很短時間就完成操作任務,而學困生還停留在開始操作,甚至無從下手的階段。
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筆者在堅持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打破原來“統一要求” “統一任務” “整班推進”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成績差異與興趣的不同,把學生進行合理組合,形成學習小組,以任務驅動、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教師確立學習主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以不同的形式組成學習小組,在組內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結論或作品,經評價反饋提高達到預期目標的教學方法。它具有以下特點:
1.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對所學的內容感的興趣,學習就會變得主動,心情愉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每個組員都能在組內找到自己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 營造和諧、輕松的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軟件推陳出新,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教會學生掌握每一種知識技能,而應該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不斷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很容易地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每個小組自己選擇喜歡的項目任務,自己分配任務,搜索資料,共同討論探究結論或設計作品,營造一種組內合作,組間競賽的良性的學習環境。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合作以及利用互聯網搜索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同時也學會了合作。因此,通過小組教學不僅能完成教學內容,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 形成協作、互助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共同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的任務目標,組員共享其搜索、探究的資料和結論,學優生主動指導學困生解決問題,學困生努力提高自己,期望達到小組合作的要求,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水平。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
1. 學習小組設計。
學習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因此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做好分組工作。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的需要,將班級學生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一般為4人,由一名成績較好的學生擔任學習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學習和記錄評價。這樣的分組,便于小組成員間相互學習、合作探究,也便于組與組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
2. 教學任務設計。
為了便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以任務驅動形式驅動小組合作學習和組間競爭。項目任務不僅要符合學生生活,而且要體現教學大綱。
如在Dreamweaver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網頁設計課程的特點,把整個教學內容設計成“七彩校園”網站項目,分別以“校園新聞” “軍訓生活” “我的課堂” “意見反饋”四個子項目作為網站的二級子頁,每個二級子頁都含有多個三級子頁。每個子頁都可作為獨立的小任務。整個項目任務涵蓋Dreamweaver設計中的基本操作、表格、樣式、模板、庫、框架、表單、行為和層等各項知識點。每個小組只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特點和愛好的一個或多個項目,在組內分配任務,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就能掌握Dreamweaver大綱所要求的知識技能。
項目任務應是動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增加或減少任務數量或難度。在教學設計上,筆者增加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網頁設計的基本操作。學生熟練掌握了設計技巧后,筆者再根據部分小組完成的情況,適當增加任務數量或難度,讓各小組盡可能地發揮各自的長處,通過合作探究,設計出不同風格的站點。
3. 教學組織設計。
(1)教師提前設計項目任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任務由教師或師生共同商討決定,任務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動態地增加或減少數量或難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2)小組選擇任務。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特點,選擇不同的任務,但對教學環節中規定必須要完成的共性任務,每個小組都必須要選擇完成,如掌握基礎技能的前置任務。
(3)組內分工,共同搜集、加工、處理資料,完成結論或設計作品。小組根據組員的特點,進行分工合作。有的任務需要組員獨立完成,如基礎操作技能任務;有的任務需要組員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項目網站任務。
(4)師生評價,形成觀點、意見,學生進一步完善結論或作品。通過評價,完善,再評價,再完善,以達到最佳效果。
4. 綜合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了科學公正的評價,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更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才會更加持久。在評價中,筆者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采用組內評價與組間評價相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小組內的個人評價注重組員的參與度、積極性、進步情況等。小組間的小組評價則注重每個組展示作品的效果,得出結論的質量,小組的團隊精神以及小組的進步情況等。學生的最終評價成績等于小組成績×60%+組內個人成績×40%。這樣的評價機制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進也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組內合作的積極性,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變的更高效,動機變的更持久。
四、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小組合學習的探究與實踐。在實施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合作意識差、合作能力低、缺乏持久動力等,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地運用到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中來,還需要廣大的教師共同來探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George M.Jacobs,Michael A.Power,Loh Wan Lnn,楊寧,盧楊譯.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盛群力,鄭淑貞.合作學習設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江正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2007,(10).
[4]趙敏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美國高校課堂模式發展動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3).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