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的資助體系,在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促進他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特征;資助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逐年增加,高校貧困生現象也日益突出。盡管各高校按照國家的要求出臺了相關的資助政策和措施,建立了學校資助辦法,但隨著日益擴大的貧困生群體,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如資助體系尚不完善,資助力度不夠等,加之貧困大學生雖有吃苦耐勞、勤奮刻苦心理優勢,但同時自卑、封閉、抑郁、焦慮又是他們典型的心理特征,因此學校必須建立起符合貧困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經濟資助與精神救助相結合的資助體系,改進資助方式,推行生源地貸款,改進資助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營造關愛貧困生的人文環境,做好貧困生自我心理調節的引導工作。
一、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分析
(一)貧困生的心理優勢。
貧困大學生一般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苦難的生活使得他們過早成熟,堅強是他們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家庭的貧困,他們較少得到父母的嬌慣,從小就培養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顯現出較強的獨立性。
(二)貧困生心理特征的不足。
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貧困生心理異常比例達13.3%。部分貧困生背負著經濟、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不僅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貧困生中比較突出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現在:(1)自卑心理;(2)封閉心理;(3)抑郁心理;(4)焦慮心理。
二、現行的貧困生資助模式和工作方法存在的缺陷
政府、高校、社會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幫助貧困生走出困境,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獎、貸、助、補、減、免”的助學體系,但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貧困生資助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1)在貧困生的確認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所采用的程序、方式不同,使貧困生的界定主觀性、隨意性增加。其次,學生向學校所在地銀行申請助學貸款存在弊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銀行為了貸款工作做到公正透明,無法為學生保守相關隱私;二是學校很難準確掌握學生的家庭困難信息;三是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經濟擔保人,學生畢業以后跟蹤追貸難度大。
(2)資助數量有限,資助力度不夠學生申請貸款人數、金額與實際發放數相差甚遠。據資料統計,接收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僅占目前貧困生的35%,還有大多數的貧困生沒有獲得過任何資助。可見,當前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還遠遠不夠。
(3)資助工作方法存在不當之處。首先,經濟資助的評審方式不利于保護學生的家庭隱私。據了解,大多數高校的幫困工作都要經過申請、評比、審查、公示、批準幾個步驟,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別陳述自己的家庭狀況和經濟困難。其次,社會上一些善意的捐助活動由于實施不當,無意中也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
(4)貧困生資助體系尚不完善。目前,國家獎學金和勵志獎學金是資助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但貧困生常因經濟負擔過重影響身心、進而影響學業,很難獲得獎學金,因此獎學金這一資助方式不能成為幫助大批貧困生完成學業的有效措施和基本政策。我們雖然建立了國家、學校、社會等多元的資助體系,資助貧困生本是社會保障的范疇之一,但由于種種原因,資助工作主要由學校承擔,給學校辦學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三、建立符合貧困生心理特征的經濟與精神相結合的資助體系
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應該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的資助體系,在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促進他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中經濟資助是基礎,精神救助更為重要。
(一)改進貧困生經濟資助方式和工作方法。
(1)改進資助方式。高校應建立按學費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資助基金的制度,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資金的投入。在資助方式上應加大“獎、貸、助”的力度,減少“補”的金額,取消“免”的概念,鼓勵貧困生以優異的成績獲取高額獎學金,使他們認識到只要自強自立,通過自身的努力也能完成學業,從而克服自卑思想,充分發揮貧困生自強的心理優勢。
(2)改革助學貸款發放渠道,推行生源地貸款。推行生源地貸款可以避免學生將有關家庭隱私從生源地帶到學校,避免貧困學生為了爭取到助學貸款而將隱私公之與眾所帶來的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而且,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銀行能夠準確地掌握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提高貸款原始信息的準確性,還可以避免貸款學生畢業后與學校失去聯系,還款無法追索的尷尬。
(3)改進貧困生資助的工作方法。一切資助工作應圍繞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心而展開,盡量消除因經濟資助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校應實行輔導員或班主任與貧困生單線聯系,不對外公開學生的經濟狀況;資助對象的確定不再公開評審;助學金、困難補助發放過程中要保護受助學生的個人隱私。高校要盡量與企業和社會各界合作,為貧困生爭取更多的專項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
(二)建立和完善貧困生精神救助體系。
(1)建立和完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高校要提高對心理咨詢工作必要性的認識,加大投入改善心理咨詢條件,配備專業咨詢人員,讓學生愿意進行心理咨詢。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全面掌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貧困生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措施,進行心理輔導、訓練。
(2)營造關愛貧困生的人文環境。學校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寬松環境,以減輕因貧困而給學生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也應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盡量減少對貧困生個體的追蹤和曝光,淡化“貧困生”的字眼。大力營造團結互助的校園氛圍,給予貧困大學生以更多的人文關懷。
(3)引導貧困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首先,引導他們改變對貧困的消極認識,正確地看待貧困,以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貧困。其次,引導他們重新構建對心理壓力的認識,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壓力,把壓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戰,在壓力面前保持勇氣和信心。再次,引導他們直面人生和挑戰,正確認識、接納、欣賞自己,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處于初期階段,相關理論和政策還不成熟。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積極進取、對高校貧困生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與思路,不斷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從而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從松.大學貧困生心理問題表現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王璽,李獻斌.國外學生資助體系比較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