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轉是《基礎會計》里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本文從結轉的實質、方法及種類等方面對結轉進行了歸納和分析,詳細探討了《基礎會計》中賬戶間結轉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中職;基礎會計;結轉
《基礎會計》是中職學校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以工業企業為例介紹了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及會計核算的各種專門方法。在多年對《基礎會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會計基礎知識時總認為會計核算中的“結轉”(注:這里的“結轉”專指賬戶間的結轉,不包括期末余額間賬簿交接的結轉,以下同)很高深、很復雜,難以學明白,常常模擬兩可,似懂非懂。
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在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各種專門的核算方法,以會計的語言提供財務信息,而結轉是會計處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會計工作中重要的具體業務。《基礎會計》中賬戶之間的結轉雖然種類繁多,內容分散,但規律性強,只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來龍去脈和相互關系,掌握起來并不難。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賬戶間的結轉做一個簡要分析。
一、結轉的含義和實質
簡單地說,結轉是指將某一賬戶的余額或差額轉入另一賬戶。這里涉及的兩個賬戶,前者是轉出賬戶,后者是轉入賬戶,一般而言,結轉后,轉出賬戶將沒有余額。大家知道,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從籌集資金開始,經過供應、生產、銷售環節,到利潤的核算與分配,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周期。會計對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運動的核算主要是采用會計分錄的方法,而會計分錄的核心是賬戶,不同的生產經營階段會有不同的會計核算重點和核算科目。一個賬戶在一個階段完成了它的使命,就會把這一階段的內容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再由另一個賬戶來繼續核算,這就形成了會計核算中的結轉。
例如,一個原材料的成本核算,在采購階段,叫“在途物資”,入庫后就叫“原材料”,投入生產后,形成了“生產成本”,完工入庫后,變成了“庫存商品”,進入銷售階段,叫做“主營業務成本”。可見,會計結轉的實質,就是將一個階段的賬戶內容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的賬戶中,就像一個接力,按順序一步一步完成不同生產經營階段的會計核算內容,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結構密切嚴謹的會計核算鏈。
二、結轉的方法
分析了結轉的實質,接下來分析會計結轉的方法,即在會計上是如何具體來完成這種賬戶間的結轉的。前面筆者提到過,結轉是指將某一賬戶的余額或差額轉入另一賬戶,前者稱轉出賬戶,后者稱轉入賬戶。這種賬戶之間的轉入轉出在會計上是通過會計分錄借貸方的增減變動來完成的,即把轉出的賬戶記在會計分錄的減少方,把轉入的賬戶記在會計分錄的增加方。例如,前面提到的“在途物資”賬戶,要把它的發生額結轉到“原材料”賬戶,在結轉時做會計分錄:借記原材料,貸記在途物資,表示原材料的增加,在途物資的減少,即把在途物資賬戶轉出的金額,轉入到了原材料賬戶,結轉就這樣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賬戶的增減是在借方還是在貸方,要根據賬戶的性質來決定,有的賬戶是增加在借方,減少在貸方;而有的賬戶正好相反,這是會計基礎中最基本的知識,在此就不再贅述了。總之,轉入賬戶是在會計分錄的增加方,而轉出賬戶是在會計分錄的減少方。
三、結轉的種類
《基礎會計》賬戶間的結轉在不同階段都有出現,內容相對比較分散,為了便于對比和理解,可以把結轉簡單的歸納為七類。在不同的階段,結轉均有其不同的涵義。
1.供應階段:在途物資 →原材料,結轉材料的實際成本。
供應過程的核算中設置了兩個賬戶來記錄材料的實際成本,一是“在途物資”賬戶:核算企業購入尚未到達或尚未驗收入庫的各種材料物資的實際成本;二是原材料賬戶:核算企業庫存材料實際成本的增減變動及結存情況。因而企業購入材料尚未到達或尚未驗收入庫時應將其實際成本記入“在途物資”賬戶,驗收入庫后應結轉材料的實際成本,轉入“原材料”等賬戶,即借記“原材料”等相關賬戶,貸記“在途物資”賬戶,完成材料成本從采購到入庫的過程。
2.生產階段:制造費用→生產成本,完成產品的成本核算。
生產過程是產品制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中心環節,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成本核算。在制造成本法下,產品的成本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個部分,在生產過程的核算中,設置了“生產成本”賬戶來核算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包括生產各種產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業性勞務及自制材料、工具、設備等所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企業發生的各項直接生產費用在發生時可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賬戶,企業生產車間(部門)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在發生時由于無法明確具體的承擔對象,因而必須先記入“制造費用”賬戶,期末再按一定標準分配記入產品的生產成本。因而,期末就會發生從制造費用到生產成本的結轉,就是借記“生產成本”的相關明細賬戶,貸記“制造費用”賬戶,完成了制造費用到生產成本的結轉。
3.完工階段:生產成本→ 庫存商品,完工產品入庫。
在會計核算中,“庫存商品”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商品的成本。因而當產品完工入庫時,應將其成本從“生產成本”賬戶轉入“庫存商品”賬戶,產品從生產階段轉入待銷售階段。結轉完工產品的成本,即借記“庫存商品”賬戶,貸記“生產成本”賬戶。“生產成本”賬戶期末余額反映的是未完工產品的成本。
4.銷售階段: 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成本, 已銷產品成本的結轉。
企業在銷售過程中,設置“主營業務成本”賬戶核算企業確認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應結轉的成本。因而已經確認銷售的產品的成本,應從“庫存商品”賬戶轉入“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即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賬戶,貸記“庫存商品”賬戶,結轉已銷售出庫的商品成本。
5.利潤核算階段:損益類賬戶→本年利潤,利潤形成的核算。
在會計核算中,通過設置“本年利潤”賬戶來核算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企業期末結轉利潤時應將損益類賬戶中期末余額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以計算企業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損益類賬戶有“損”和“益”,即費用和收益之分,二者雖屬于同一類賬戶,但記賬方向正好相反,因而結轉時要區別對待。
(1)費用類賬戶結轉到本年利潤賬戶的借方。
本年利潤賬戶屬于所有者權益類,貸方表示利潤的增加,借方表示利潤的減少,而費用的轉入會使利潤減少,因而要轉入到本年利潤的借方,即借記“本年利潤”賬戶,貸記“主營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營業外支出”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銷售費用” “所得稅費用”等。結轉后各費用類賬戶余額應為零。
(2)收益類賬戶結轉到本年利潤賬戶的貸方。
同樣,為計算企業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期末需要將損益類賬戶中的收益類賬戶的期末余額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收益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它的轉入會使利潤增加,因而收益類賬戶要轉入到本年利潤賬戶的貸方,即借記“主營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外收入”等,貸記“本年利潤”。結轉后各收益類賬戶余額應為零。
將費用類賬戶及收益類賬戶均轉入“本年利潤”賬戶后,“本年利潤”賬戶借貸方發生額相抵后的余額如在貸方,則表明收入大于費用,為實現的凈利潤;如余額在借方,則表明費用大于利潤,為凈虧損。
6.利潤分配階段:本年利潤→利潤分配,進行利潤分配。
年終時候,應將本年實現的凈利潤轉入“利潤分配”賬戶,進行利潤分配,即借記“本年利潤”,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如為凈虧損,則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記“本年利潤”,結轉后“本年利潤”賬戶應無余額。
7.年終結轉利潤分配。
年終時候,將凈利潤按法定程序分配后,需將“利潤分配”賬戶其他明細賬戶的余額,如提取盈余公積,應付股利等,全部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明細賬戶,結轉后利潤分配賬戶除了“未分配利潤”明細賬戶外,其他明細賬戶均無余額。
值得注意的是,轉出賬戶在發生和結轉時的會計分錄,其記賬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說,一個賬戶,如果發生時在借方,那么結轉時一定在貸方,反之亦然。就像前面提到的“在途物資”賬戶,發生采購原材料業務時,借記“在途物資”;材料入庫,結轉到“原材料”賬戶時,是貸記“在途物資”,一借一貸相抵,轉出后,余額為零。
總之,教師在講解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對結轉的實質、方法、種類及他們之間內在的聯系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具體分清各賬戶分別核算的范圍及界線,不僅能很好地掌握《基礎會計》中所涉及的結轉,還將更系統地理解會計核算的方法體系,對學生學好會計課程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孟繁金,張華.基礎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制度講解[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