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和執行國家提出的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精神,結合職業中專數學教材的特點,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
【關鍵詞】數學 教學 德育
數學是職業高中的一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教學中在對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達到水乳交融,自然滲透。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國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勾股定理,比西方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至少早五百多年,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的精度已經達到了小數點后的8位。講解代數部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西漢的《九章算術》所涉及的內容;講解“二項式定理”時,可介紹宋朝數學家楊輝,讓學生知道楊輝三角形遠早于帕斯卡三角形;講解數列部分時,可列舉我國國民產值、收入增長問題;講解“二次曲線”可聯系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的運行軌道和運行速度問題,并指出我國火箭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此外還可以介紹我國現代的數學家華羅庚所推廣的“優選法”,陳景潤把“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1+2,等等。通過愛國主義的教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學生變得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祖國建設中的偉大成就,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我國近代落后的原因和展望未來美好的前景,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發憤圖強的精神,爭取早日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二、對學生進行個性品質教育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思維高度抽象的學科。數學具有直觀性、抽象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謙虛謹慎的作風。如在學習完函數圖像后,通過對各類函數圖像特征的總結,如直線、拋物線、正弦曲線等,啟發學生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如同函數圖像一樣,有時平坦,有時崎嶇;有時高潮迭起,有時低潮綿延,應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去經受成功與失敗的考驗。
人類社會的進步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創新。在數學教學中多設疑問和懸念,使學生在質疑的思維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知識,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對知識進行總結與創新,從而完成從維持性學習到創新性學習的飛躍。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場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解決疑難問題的實踐中逐步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恩格斯曾指出:“現實世界的辯證法在數學的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學生到處都能遇到辯證法這些規律的表現?!边@就意味著數學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適時地、恰當地滲透些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對數學方法的熟練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世界觀。
1.變化發展的觀點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不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發展中,我們從數學史的發展看,它的發展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向前運動的過程,其變化的趨勢就標志著發展。
例如數的概念的變化發展,從自然數→整數→有理數→實數→復數。數集的每一次擴張,并不是機械地重復前一次的擴張過程,而是體現了變化,體現了發展,體現了飛躍。
2.對立統一的觀點
客觀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和其他事物以各種方式相互依賴著,相互制約著,相互作用著。也就是說世界充滿著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一種辯證的關系。這種聯系交織成一幅多彩的無盡的畫面。中專數學教學內容充滿著矛盾這種辯證關系。如乘方和開方、實數和虛數、最大值和最小值、有限和無限、相等和不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等等。再如:在集合的運算中,就充滿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3.質量互變的觀點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中呈現出來的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就是事物在數量方面的變化,即事物的質沒有發生變化時的“漸進過程”。質變則是事物在根本性質上的變化,是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飛躍。量變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則是一種迅速的顯著的變化。反映在數學的量變和質變的形式亦是多種多樣的。
實系數一元二次方程判別式Δ:當Δ>0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當Δ=0時,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當Δ<0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虛根,也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體現。
大量統計某一事件發生的頻率,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頻率會穩定在一個常數附近,這個常數人們叫它概率。人們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
4.實踐的觀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源于實際又服務于實際。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實踐中獲得極其寶貴的經驗。
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如函數、數列、概率統計、有關圖形的面積和體積公式都可以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來解決某些具體問題。使學生樹立實踐→理論→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四、對學生進行數學美學教育
誰說數學是枯燥的、呆板的?我說數學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就看你能不能去欣賞它。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曾說過:“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蓖ㄟ^數學教學中的“美”學教育,在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數學“美”的欣賞能力,陶冶了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從而對學習數學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1.和諧美
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黃金比為5/12≈0.618)不僅在數學中有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它顯示和諧美,在美術、藝術、建筑設計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簡潔美
數學之所以用途如此之廣,在于其自身的簡潔美。其簡潔美具有形式簡潔、規范有序和高度統一的特點,還具有數學規律的普遍性和應用的廣泛性。
a2+b2=c2,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如此簡潔的表達形式,卻高度概括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內在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由一個紅色的矩形和其中五個黃色的五角星所構成的五星紅旗,既簡潔又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3.對稱美
數學的對稱美,在古代“對稱”一詞的含義是“和諧”“美觀”的意思。在希臘語中這個詞原意是“在一些物品的布置時出現的般配與和諧”。
一些方程的對稱性,函數圖像的對稱性,幾何圖形圓、球的對稱性,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楊輝三角形更是數學中對稱美的代表。它的美妙之處不亞于埃及的金字塔!
4.統一美
數學中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和諧、巧妙、平衡和一致,構成了數學的統一美。
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三條中線、三條高線、三邊垂直平分線分別交于一點,三角函數的萬能轉換公式,圓錐曲線的統一性,體現了數學知識結構的統一美。
中專數學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怎樣利用數學教材,恰當地進行德育滲透是數學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我們不僅要把教材作為科學知識來傳授,而且要主動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索。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將德育內容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秋海.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育技能,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李秀林.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