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其目的在于“讓每位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河北師大文學院副教授劉靜說,課程改革首先是一種追求,一種理念,盡管其涵義仍有某種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確后,就并不妨礙它具有組織一系列重要話題的功能,它所能展開的思想、話語和行動甚至比它的具體設計還重要。所以,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證明一套技術體系,而是去傳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動方式。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盡快適應新課程,轉換思維方式,理解新課程,確立嶄新教育教學觀念,從實際出發,改進原有的教學行為,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角色,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踐行中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筆者對新課程理解更深,在教學實際中遇到諸多棘手問題并想到與之相對應的實施政策,以下是我的拙見,敬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新課程改革中的問題,筆者粗淺地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觀念問題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對教學工作起著統帥作用,并直接影響著新課程的推進和實施效果。現實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只不過是國家又換了一套教材而已,所以教學還是停留在生硬灌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層面上;有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學生是主體,所以將課堂全部“放”給學生,致使課堂嘩然混亂,學生收效甚微。這兩種教學模式都走進了課改誤區,從而進入到行動的“肓區”。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解不到位,致使新課改的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課程設置問題
新課程設置體現選擇性,突出多樣化,注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均衡,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性學習探究,關注課外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校教師不重視選修課設置,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不夠,不會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更不關注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致使新課程實施仍舊流于形式,學生并沒得到全面發展。
(三)評價問題
考試評價與課改的要求不統一,是當前嚴重制約課改深入的主要“瓶頸”。實施新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是許多學校還是以原有的應試教育的評價方法,抓教學質量。這樣造成了學習內容是新的,評價卻一如以前,特別是作為終極評價的升學考試還是舊有的體系,對教師評價仍然以升學率和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參考指標。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學校評先,與教師的評先評優、晉職、晉級、獎金等掛鉤。這樣,客觀上制約了課程改革的深化和進一步發展。
(四)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根深蒂固,習慣單一、被動的教師講授,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還不能充分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他們還依賴教師的講解,習慣記筆記,習慣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這樣的學習導致了學生記憶的機械,思維的僵化、神情的漠然,更造成學習效率的低下。
(五)教師專業化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課程對高中教師的業務能力、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經過培訓,但是一般學校的教師很難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轉變慢,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不得法,教學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學效率低下,通過補課彌補教學能力的低下。
二、面對新課程改革中的上述問題,筆者提下面幾點建議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教師改變觀念,提升理念
課程改革首先是一種追求,一種理念,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并深刻意識到,并不是改革就應該解決現實中的所有問題,改革只會帶來機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風險與困難;改革就是存在一個現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標準話語系統。教師更不能不割裂傳統和現代改革的關系,改革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徹底顛覆”和“推倒重來”,而是一種揚棄。既不要一味拒絕,又不要不加思考地接受。改革不應是“快樂而膚淺”的,而應是充滿內在張力的,有體驗提升,有思想深度……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精心設置課程,讓學生全面提高
合理的課程結構是課改的核心。在課改中要適應當地教育狀況,準確把握綱要精神,義務教育要面向學生,課程應具有發展性,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適應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的界限,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保證必修課程前提下,使課程結構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全面提高學習的學科素養,培養正確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的教育突出學生的發展。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規劃課程,促使學生智能得到拓展,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
(三)完善評價機制,讓教師輕松課改
健全教師評價體系是課改的保證。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以及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要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科學的教育觀,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這里的發展是全面的,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的教育觀的本質與核心,學校教育中,具體要突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這就要求學校不能一味注重升學率,不能一味關注學生分數,不能一味拿教學成績來評價教師的優劣,應看到學生是不是有健全的人格,教師是不是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意識
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獲得知識的主渠道。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或教師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或者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某些情況,提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們大膽闡述并討論他們的觀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讓學生說明取得的結論的有效性,并對結論進行評價。師生共同參與創造的課堂是綠色的生機的富有活力的課堂。
(五)提高自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教學始終是師生的雙主體教學行為,平等對話不等于師生課堂地位的等同,師生互動不等于課堂時間的平均分配,學生自主學習并不等于教師成為課堂的旁觀者,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等于對教師主導作用的貶抑。所以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些無不告訴我們教師必須理論素養深厚,教師必須能高屋建瓴駕馭課堂,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使學生具有學科知識和應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時,應讓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語文素養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帶他們走什么樣的語文學習之路。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本著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宗旨,讓學生來沉醉于語文的熱愛和學習,并用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價值觀來提升語文素養。這就意味著對教師的專業化要求更高了,因為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能把最新的教學理念帶進課堂,能選擇合適的教材并成為教材的開發者,能用最合適的教學技能提高學生能力增進學生語文素養。課程建設是個復雜的漸進的富于創造性的工作,只有專業性強的語文老師,才能勝任語文課程建設的要求,才能將語文課上到極致,并將語文素養提升得更多!
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認為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首先教材掘深吃透,教學理念更新。新課程教育改革決不是形式,盡管有多年的教學經驗,有多年的教學套路,但是面對新的教材,一定要咀嚼賞鑒,掘深吃透。同時不能用以往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來壓制學生個性的發展,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成績。
其次豐富學科知識,豐厚內涵,使自己成為“雜”家,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持之以恒地進行積累,因為厚積才能薄發,廣博才能旁引。學生會因為教師的魅力而喜歡語文,這樣教學成績必然會提高。
最后面臨新課改,教師既要成為教材的實施者,更應成為教材開發者,從而成為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對教材的嫻熟,教學經驗的豐富,教學技能的提高,都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面;教學實踐則是對教材、教學的完美體現,同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充電,不斷提高,將課堂演繹成舞臺,從而由教書匠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真正成為語文的大家,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