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p>
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相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富有啟發性,可思性,連貫性的提問能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松、有效。
提問教學能培養學生記憶能力。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需要學生記憶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的識記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展其知識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記憶能力出發,設計一些知識方面的提問,要求學生用所記憶的知識來答問。如:柳宗元是什么樣的人?《捕蛇者說》是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寫的?“說”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提問教學能培養學生感知能力。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應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總體印象作出積極的反應:了解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層次應怎樣劃分,結構有何特點。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感知性的提問,幫助學生構建課文結構的整體框架,理清文章的來龍去脈,促進認識活動的深化和完善。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寫了哪幾個事例?這幾個事例是怎樣銜接起來的?作者為什么按這樣的次序來安排?這幾個事例各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怎樣的精神和品質?
提問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綜合能力。在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更高的立足點上對全文作理性的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那樣寫,而不這樣寫?那樣寫有什么好處?因此,在提問設計時要考慮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例如《孔乙己》一課:作者是怎樣描寫孔乙己的?從小說對孔乙己衣著和語言的描寫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課文幾次寫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義?用哄笑聲來寫孔乙己的悲劇,有什么特殊的藝術效果?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是什么?這些問題有的屬于分析性的提問,有的屬于分辯性的提問,有的屬于概括性的提問,應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提出。
提問教學能培養學生運用能力。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還要使學生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運用到閱讀中去。因此,教師在提問設計時應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如《白楊禮贊》一課:作者幾次強調白楊樹是一種“普通”的樹,然而卻是“不平凡”的樹?“普通”的含義是什么?“不平凡”的含義是什么?(詞義理解運用)排比和反問的連用,強調和深化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本文第七段中的四個反問句,問法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加深的?(修辭理解運用)本文中的白楊樹象征什么?描寫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寫楠木的目的何在?(寫作手法理解運用)
提問教學能培養學生鑒賞能力。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容,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的要求設計有關課堂提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高尚的審美理想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如《驛路梨花》:本文對驛路梨花作了多次生動的描寫,這些描寫傾注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美的語言欣賞)本文的情節常常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安排情節的?(美的藝術構思欣賞)本文的標題為“驛路梨花”,結尾又引用“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有什么深刻含義?(美的主題欣賞)
課堂提問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問得好,問得恰當,有時甚至是學生互問、師生互問。首先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第二要旁敲側擊,善于啟發。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第三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第四要適時設問,隨機應變。設問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是否適時發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過早發問,造成氣氛緊張,學生內心茫然,容易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問,學生勿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多余的圈圈”,毫無所值。此外,還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入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進程。
縱上所述,可以看到: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程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