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朱子家訓》中曾寫道:“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運用到我們教學中,就是要細讀文本。細讀文本就是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仔細地認真地讀文本。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要一字不宜忽,語語悟其神。”沒有文字的深入,就沒有思想的厚度和感情的濃度,文本細讀要沉潛。
一、初讀《炎涼》找疑問
每每拜讀張曉風的作品,總是有種親切而敬畏的感覺。她對自然的虔誠、對生活的凝練、對生命的沉思,總能讓我從中找到些許影子。初讀《炎涼》,就讓我對平時從不關注的涼席有了新的體悟,真感嘆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與敏感。然而有時候,也很害怕讀她的文字,因為她豐富的人生閱歷、厚實的文學底蘊、旖旎的文字生成,覺得在她文字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淺薄。讀《炎涼》時,就有很多我無法解決的疑問。比如“我可以因一張席而愛一張床,因一張床而愛一棟屋子,因一棟屋子愛上一個城……”這句話是作者愛屋及烏、博大胸懷的體現,雖然也是由席而生發的感慨,但與文章本身所表現的主旨似乎并無聯系,上課時是否可以忽略,甚至作為選文,是否應該將其刪除。又如“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謂一時如天女散花。”一句,“天女散花”是有典故的,為何“一時”有如“天女散花”?是速度快嗎?可花瓣分明是“輕輕撒落”,“沒有重量”,又怎能說“一時”呢?再有,用阿拉伯典故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飛的”和“中國人用植物編的席子不飛”,“好好的躺在席子上不比飛還舒服嗎?”進行對比,反倒讓人覺得中國人貪圖安逸享受,缺少追求奮進之精神。作者縱貫古今,橫通中西的大幅度跨越,對讀者著實是一種挑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然而在張曉風面前,你永遠覺得少聽了一首曲,少看了一把劍。
二、細讀《炎涼》品美言
文本細讀的關鍵是擺脫教參。平時教學,我們很多時候唯教參是瞻,以教參的重難點為教學的導向,以教參的方法構建課堂的框架,這種忽視細膩解讀的結果是無法真正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學生的人生體悟也往往架空文本而說大話套話。上一堂課誰都能上,但上好一堂課卻需要身心的付出。其核心是教師對文本的細讀,沉潛于文本之中,而不是浮于文本之上。朱熹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細讀《炎涼》,我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文字也如這涼席的清涼,“淪肌浹髓而來”。人躺在涼席上,作者謂之“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葉小筏子上”,這是何等的悠游和愜意啊!閉上眼,使人馬上浮想聯翩,仿佛此刻已身臨潺潺春水湖中,竹筏順著湖水漂然而下,兩岸青山中不時傳來松竹搖曳的“沙沙”聲,還伴著溪水跳動的樂符,微風拂面,送來屢屢清涼,此情此景,怎一個“好”字了得。這涼席的清涼,早已襲滿了全身。涼席是用來躺的,但作者用“貼進”,更讓人感受到這份涼意的透徹,似乎已于涼席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這也只有像張曉風這樣用心詮釋生活的人才能真切體會普通涼席帶給人身心的享受。涼席與“卷云”之間似乎并無可比性,不管是質地還是美感,都與“卷云”甚為懸殊。我們知道,比喻,是兩者事物之間有相似之處,那么作者將“涼席”喻為“卷云”,我覺得是從涼席能讓人勁情釋放自我,無所拘束,“舒緩自如”,猶如卷云可以變化萬千,極盡各種姿態和風韻,這一生活感受去比對的。類似的比喻還有一例“一領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來,靜定下來,像空氣中熱騰騰的水霧忽然凝結在碧沁沁的一莖草間而終于成為露珠。”“沉淀”“靜定”下來的心境宛如草尖的露珠,多么美的比喻啊。露珠,晶瑩剔透,空靈般純凈,是大自然降臨人間的天使,不摻任何雜質。曾經讀到過一篇《露珠贊》,是這樣描述的:當夜幕籠罩的時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嬰兒一樣滋潤著禾苗;每當黎明,它睜開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隱身于空氣中;夜晚,無聲無息地在黑暗中工作。……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暫的一生,獻給采苗,而對禾苗卻從來無所求。人生,如果也能像露珠一樣靜定而無所求,該是怎樣一種境界啊!無怪乎作者說“觸覺之美有如聞高士說法,涼意淪肌浹髓而來。”聽高僧講佛法并非人人能有所悟,能悟個中一二者,亦是頗有慧根之人。
這兩處比喻可謂本文的一大亮點,當然還有很多詞語值得我們細細斟酌與推敲。五六月和九月初帶給作者“清涼”之感,而到了九月中,則是“沁涼”了,這一字之差,可見作者遣詞的細致與講究。“清涼”意為“涼而使人清爽”,“沁涼”意為“滲入或透出涼意”。五六月、九月初天氣略微炎熱,有涼席為伴,自是涼爽怡人;九月中漸趨轉涼,再用涼席,已分明帶有寒氣。
再有文中兩個ABB疊詞的使用,“熱騰騰”“碧沁沁”,“熱騰騰”極寫“水霧”之朦朧美,“碧沁沁”突顯小草的色彩美,讀來詩意濃濃,回味無窮。
文本細讀,一定要靜下心來。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結束的時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人生是這樣,讀書是這樣,教師解文本也應當是這樣。以一種非功利的姿態去閱讀文本,才能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通過對文本的剖析解讀,頭腦中很自然地涌現了教學思路:
1.以鄞州黃古林盛產涼席導入,引發學生對家鄉特產的自豪感。
2.以學生自己對涼席的感覺牽引到作者對涼席的獨特感受:享受——忍受——接受。
3.由對涼席的感受很自然的體會出一種生活態度:順其自然,泰然處之,享受生活。
張曉風曾經說過:“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低潮的波谷,享受它。享受生命,使得我感到自己的幸運;忍受生命,使得我了解自己的韌度。兩者皆令我喜悅不已。”“讓席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這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忙碌于塵世的我們,不妨靜定下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