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豐富而獨具創造的教育改革實踐,是中國新世紀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寶貴精神財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與靈魂。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 語文教學 應用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教育從書本中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使教育全面的貼近、融入生活,煥發出生命的光彩,進而踏進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獨具創造的教育改革實踐,是中國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畢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與靈魂。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一、“生活即教育”——高中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生活即教育”理論給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的啟示是:高中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內容。這無疑與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相一致的。
我們知道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提高,不僅靠積累,還要靠應用、拓展。只有在積累、應用、拓展的不斷循環中,語文素養才得以提高。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部分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還指出:“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這個目標其實就是讓學生學習語文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而應回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因為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活水源頭,語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
美國教育家華特就曾說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也離不開生活。語文教育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讓學生走出學校小天地,走向社會大課堂。
語文教育教學要體現教育回歸、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切實面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實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語文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這是語文教育教學行為的先導。生活教育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高中語文新課程要求去思考: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生活教育應該怎么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真正落到實處。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只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語文教學,只有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才可以消除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畏懼感和倦怠感,喚起學生的學習語文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的教學藝術和刻意為之。例如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解“賦”和“興”手法時,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解“賦”時,我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小芳》的歌詞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中“賦”。講解“興”時,我引用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結合生活內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不僅可以顯得輕松風趣,又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
高中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優化教學資源、組織教育活動,要克服過多的接受性學習,提倡探索性學習,要讓高中語文教學“生活化”、“趣味化”,這些無疑與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二、“社會即學校”——高中語文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先生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杜會即學校”,在于要求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就多起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于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邊高墻”,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讓生活時時處處伴隨語文教學。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高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學生創新的廣闊天地。高中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整合,表現在兩方面:聯系生活,由生活導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決定教學。新知的呈現方式寓于生活現象之中,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更為自主,更為積極,更為活潑。一方面,由生活導向新知,通過再現生活這一環節走向課堂。另一方面,由生活決定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感興趣的,他們今后發展所需要的內容為重點進行教學。實際上,短短45分鐘,也是無法把所有的知識全面講透徹的,我們應該刪繁就簡,把常用的、必須的知識與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實用性與有效性相結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生活處處是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學習平臺,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就會不斷提高,而語文也會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而魅力無窮。將高中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銜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高中語文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高中語文,學習高中語文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教學實踐使我們體會到:社會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切實地感受高中語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語文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語文知識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高中語文學習。
三、“教學做合一”——教學要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就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給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啟示是:高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樣,《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清晰地反映著這樣一種高中語文教學的理念:現在的高中語文在注重高中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時,更強調高中語文課堂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中由“給自知識”轉向“引起啟動”,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體驗知識的再發現過程,使學生充分地享受語文、體會語文、發現語文、運用語文,進而得到語文方向的發展。高中語文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中體驗“做”語文,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語文。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學生通過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扎根腦海。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改造中國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景,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注重語言技能訓練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經歷學習活動過程,引起心靈的震撼、內省、反思,從而獲得各自獨特的領悟,這便是新課程中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努力將學習貫通其生活領城,主動地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體驗到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等。
【參考文獻】
[1]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約翰·杜威著,趙祥麟 譯.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約翰·杜威著,王承緒 譯. 民主主義與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龐麗娟. 教師與兒童發展[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