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新課程要改變原來的“知識本位”為“以人為本”,關注的焦點從“知識傳授”轉到“人的發展”,這就需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語文 教學 自主 合作 探究 方法 創新
教學中,課文還是一篇一篇地學習,作文還是孤立地訓練,口語交際還是獨立于其他各項學習內容且側重于技巧的訓練,種種現象表明,綜合性學習還僅僅被認為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教師并沒有充分理解教材編寫者以主題為單元的編寫意圖,并沒有能夠真正由“人的發展”這一大的目標出發,所以這樣的課改還是零散的淺層的,并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材編寫建議,教材編寫者建立了網絡式的立體體系,按主題單元編寫,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三個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之中。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是否可以合理利用這種編排體系,既解決當前語文課改中存在的目標體系相對割裂、知識能力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又能真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呢?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開發出新的課程資源。那么,如何整合,如何開發?
一、整合
整合就是將系統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重組效應,從而發揮出系統更有效的功能。它的核心內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間的封閉狀態,促進各要素之間的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整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把單元內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各項內容進行整合
比如蘇教版中語教材七(下)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人物風采”,所選課文都是表現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寫作是對人物刻畫的訓練;口語交際“學做小記者”也是采訪自己設定的對象……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領會編者的意圖,進行單元整合學習。比如閱讀教學,可以不再單一地一篇一篇地教,應該根據單元閱讀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要,形成閱讀探究主題,把一篇篇課文作為研究探討問題的范例。
(二)把課內和課外打通,對課內外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比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課外閱讀內容與數量的要求,許多老師覺得很難在課堂上實現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評價。進行閱讀教學整合后,摒棄了繁瑣的分析,節約的課時就可以進行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的閱讀指導與閱讀評價,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可以把本單元所學到的一些閱讀策略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樣的整合就溝通了課內外學習。
(三)把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需要與文本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習內容更適合學生的需要
教材畢竟是在特定標準下統一編制的,適合學生學習的一般需要,但卻很難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建構主義教學論強調“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允許被固定,但應留有較大的允許改變和補充的空間”,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師生從不同角度去探討客觀世界,更能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使教師能夠將其個人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想的經驗知識投入到教學中去”。
二、開發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教材只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它不僅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相對作用正呈下降趨勢。“生活無處不語文”,“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而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根據單元目標和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資源,并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其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使這些課程資源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開發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素材性資源的開發
素材性資源是指作用于課程,并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者來源的資源,比如客觀性的知識、可以呈現的技能、活動的方式方法等等都是屬于素材性課程資源。教材就是最常見的素材性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素材性資源開發和運用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素材性資源并不能直接構成課程,它只是備選材料,只有經過加工并付諸實施時才能成為課程。
(二)條件性資源的開發
條件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卻并不形成資源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學革命。專家認為“語文是進行素質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這固然贊譽了國語對素質教育的突出作用,然而現行的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顯然難以擔當此重任。原因如下:
其一,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理論空泛,大多停留在經驗層次,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歸根結底還是重知識、輕能力。
其二,灌輸式教法依然占據相當大的市場。雖然也有人提出啟發式、開放式、快樂式等教學方式,但言之者眾,行之者寡,大多不敢貿然嘗試。
其三,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訓練不夠全面,為考試所左右。常以重復、繁瑣的語文練習代替廣泛綜合的訓練,甚至肢解課文,近乎搞文字游戲,使學生不堪重負,而效果甚微。有的地方,教師除了考試基本篇目外,其他課文一律不上。
其四,作文訓練機械化、模式化,缺乏合理、規范、科學、有效的序列,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和生活氣息,更難體現青少年的個性特點。久而久之,造成思維的僵化。一遇到類似1999年高考的作文題,往往無從下筆或流于空泛,缺乏想象創造力。
其五,教材改革的步伐跟不上語文教學的需要。
上述狀況,勢必造成課堂上教師很累、學生很煩的現象。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氣息”?關鍵在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真正樹立“創新教育觀”。而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學習和掌握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從而徹底改變“少慢差費”的現象,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為此,我們認為必須拋棄或改變幾個傳統的教育觀念。
首先要改變教師的學生觀。傳統的“水桶說”,其體現的教學思想本質就是錯誤的。其致命的弱點在于把學生看成一個個空空的容器,一個空的被動地等待“灌”的容器。這種觀點從根本上無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忽視了青少年的活力和靈性。其次要改變學生的教師觀。早在唐代,韓愈就發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這實在是至理。
觀念的改變為進行嶄新的課堂教學掃清了路障,接下來就是如何實施的問題。簡而言之,八個字——轉移重點,轉變角色。“轉移重點”就是由傳統的重“教”,轉移到重“學”。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把學生看作是具有創造潛能的創新主體,這就是“轉變角色”。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內化,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的體驗實踐。許多成功的語文教學改革家,他們取得成績的秘訣就在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他們當成活生生的學習的主體,而不是上面所說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有確立學生的“主體角色”地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否則,教師“一言堂”,口干舌燥,卻不知主體(學生)已經“缺席”。
語文課堂教學中,聽、說、讀、寫諸要素,我們比較贊同“讀寫本位,是課堂教學實踐的必然抉擇”的觀點。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的辦法,就在于在注重閱讀與寫作聯系的同時,更多地尊重二者之間從認識過程、能力形成過程到訓練方法、訓練目標諸方面的差異。惟如此,才有望在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真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真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只有這樣,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成為理想的現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雙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