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科學技術在給人提供強大發展動力的同時與人文精神之間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差異。人格尊嚴、道德水準、價值觀念等人文精神要素需要在科技盛行的語境下合理引導,建立“環境倫理”、“生態倫理”成為一種需要和事實。區域地理和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地理教學中重要知識模塊和地理觀念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地理人文精神引導下的宏觀地理意識和地理情感的培養既是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入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開展教學,融會地理知識,學生提高地理素養必要途徑。
【關鍵詞】人文精神 地理教學 地理素養
一、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各校都建立了本校的教研制度,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上,教研解決直接的和具體的“怎么教”的問題。在具體的學科教研中,老師們卻往往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有限的教學空間里,糾纏于細節,難以決斷,這并不是缺少新教育理論的支撐,而是缺少一種教育理念,缺少一種樹人的精神,缺少當下現代社會所一直呼喚的人文精神。宏觀地理意識和地理情感的培養既是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入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開展教學,融會地理知識,學生提高地理素養必要途徑。對地理學的學習,往往從首先要有一個地球印象,而這里的地球印象正是在學問上形成宏觀地理意識的開始。從地球的形狀,到大陸的形態,直至生活周圍的環境開始在感官和情感上留下印記,作為形成地理意識和地理素養最開始的地理因素。正是宏觀上的形式從印象上形成那一刻開始,具體的地理情感形式、地理美學觀念的形式也便逐漸確立,最終確立地理素養,豐富人文精神。
二、區域地理與獨立思想精神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首先是一個主體,是一個和學生有著共同的生命力、文化和歷史精神的主體,學生擁有自由、獨立的精神,教師也同樣具有這樣的一種精神,并且要讓自己的這樣一種精神滲透到自己的講課過程中,給學生以啟迪,給學生以思考的引導。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需要人不斷地思考和追問以確認和追逐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更是一個擁有著無限的對人有異化力量的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那么,處于社會中不僅難以尋找到自己價值的人,反而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空自感嘆,失去實現人在有限生命中的價值的機會。因此,人必須擁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和選擇,并擁有以此來背負起一生責任的視野,尋求出人所內在具有的潛質,并將這一種潛質迸發為力量,成就一種在社會中生存,并有所創造的價值。社會中的人的價值的創造,追根究底,是由人的情感、熱情、意志統和而成一個系統構建,所以,現代教育的首要,是要建立起學生獨立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在一個自由的思維中巡視自己眼前的世界,才能夠找到自己所熱衷的事情。由此,激起情感、熱情,生成意志。
人文精神的內核立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樣也應該是地理素養的內核。對獨立思維的訓練通常是通常過對個體問題和具體問題的思索來進行的。那么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反映在地理上就不能不提“區域”這一概念。具體地理問題的解決,必須結合具體區域的實際,同時,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更是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農業區域、工業地域、城市的特色性,尤其是區域資源的開發、區域生態的保護這些只有聯系到具體的“區域”才具有研究價值的地理問題。區域的持續發展和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其落腳點必然是具體的區域,具體的空間。區域持續發展的研究是一切持續發展研究成果的落實與檢驗。因此,區域地理與人類活動往往成為新課改必然選擇的必修部分。理解“區域”的含義,解決不同的“區域問題”就是要了解不同區域間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性。那么在教學中我們第一步便是要引導學生正視這種差異性,這種差異是正常的,常態的,分析這種差異,將抽象的理論在對具體地域問題的拆解中進行運用。這樣的教學和訓練模式映射到學生的思維上就是對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最基本的哲學概念的認定。
“區域可持續發展”這一部分內容的“課標”都要求“以______為例,分析______”,這有些類似于“范例教學”。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材料,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對區域性問題的思索,往往是對既定答案的反駁,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教材對材料的組織模式也是首先建立在之前錯誤的認識、錯誤的發展模式的否定、錯誤的環境觀、生態觀和地理觀的矯正開始的。學生在這樣的思維訓練的模式中,思維也得到了糾正性的發展。反駁式、對話式和探索式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真正正視具體的“區域”,正視自己的個體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處于青春年少甚至是極力張揚自身的個性特征的。當讓學生正視自身的個性,以正確的科學的方法來找尋自身發展的合理模式,推動自身健康地發展。那么,在這之后處理和諧的人際關系,正視生活中的不同境況、不同的問題,則會寬裕的多;甚至從長遠的人生路來看更是一個正確對待個性與共性的共存,差異與弊病的不同,以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對待復雜的變化的社會現實。
三、可持續發展與生命意識
一般說來,區域的繼續發展要受資源、環境、產業結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地理要素的影響。區域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消耗物質、能量、信息,并且再以新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實現它的生存與發展。因此要用發展的眼觀看一個“區域”的發展,這里的發展強調的是要突出持續性。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所說的“不同發展階段”是指區域自身發展的各個階段,一般包括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衰落階段這樣三個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往往由區域內的因子數,空間結構關系,區域內部人地關系等因素的協調與沖突來決定。
無論是城市區域,還是自然生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都必須考慮人的因素。有人參與的環境,必須要保證對環境內部因素的不斷變革,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生活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學生們沒有接受所在區域的自然生態為改變之前的面貌,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對自然的親和力,與生態的融合程度都是與接觸了工業化影響之前的環境的一代人是有差別的。在對原始生態想象性認識的基礎上往往是一種比較弱批判性的思維。對學生們的這種由書本和教育而非直觀和親歷的環境自省意識,要積極的疏導,行為不能只是停留在反思和批判上,更要積極的倡導,那么提供富有魅力的生態場面,將為學生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富有啟發性的意義。從現實生活的工業化進程來看,正值中學學齡的他們,即使對每個城市新老城區的變遷沒有足夠的記憶,那么現實中存在的新老城區所形成的視覺印象對比是強烈的。這樣的貼近生活的教材,不僅可以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更可以刺激他們改變老城區面貌的決心。老城區之所以衰敗下來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環境、交通、產業類型等各種因素都影響了老城區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老城區自身還有的優勢,如何利用這些優勢發展和改造老城區,有保留有特色的發展老城區,以可持續的、生態的眼觀來看,工業化的形態也可以作為一種“生態”來保留。那么,這一切都必須以合理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觀來看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環境傳承觀,其中必然含有對原始狀態的保留。地理經濟不是經濟學,甚至是需要在與經濟學的某些觀點相對立來認識的。地理因素、環境因素、生態因素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是與經濟因素互相沖突、互相比較,而人在其中進行選擇和匹配各種因素。理性的狀態是人、環境因素和地理因素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那么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天人合一的狀態了。
四、共同推進綜合有科技與人文理想的地理教學
在科技的推動下,通訊和交通變得更加便捷,使得人現實存在空間和虛擬存在的空間都有所擴大。人所居住的地理環境逐漸接近人們所描述的“數字地球”,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活動,也正改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在“數字地球”的生存語境下,在提供給我們豐富地理信息的同時,更需要全新的地理意識。地理坐標、地理生態、地理意識等這些傳統的重要地理因素無不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只有立足積極的人文精神,圍繞人文精神的構建這一根本性的主體,掌握和利用最新的科技,把握最廣泛最深入的地理信息,在人文精神的關懷和推動下使學生的地理素養獲得足夠的新發展。
我們要在地理教學這塊園地上,以創新精神溫潤學生的地理素養,努力澆灌出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
[3]《地理教育國際憲章》.
[4] 張文奎. 人文地理學概論[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1987.
[5] 谷聲然. 人文精神的內涵探索[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0.1.
[6] 鄒廣文,孫愛云. 試論當代人文精神的價值建構[J]. 北方論叢,2010.1.
[7] 馮年華. 人文地理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12.4.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南市第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