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學習和掌握地理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但在應試教育盛行的情況下,從學校領導到學生家長,從老師到學生,都不太重視地理。書難教,課難上,效果不佳,怨言不斷。教學質量一度滑坡,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順應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尊重生命,體現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以各種策略來激活初中地理課堂,讓初中地理課堂真正活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激活 課堂教學 活力 策略
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結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于一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目前,受中考的影響,部分學生課堂興趣不濃厚,參與不積極,作為會考科目,其在教學實踐中處境尷尬。如何激活初中地理“活力”課堂,構造一個以學生為本的、動態的、和諧的大課堂,在四十五分鐘內使學生最有效地獲取知識,一直是我多年來在實踐中努力探究的課題。以下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激活初中地理“活力”課堂的策略: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體現在其能自覺主動的學習,體現在其能根據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選擇的學習,體現在其能獨立自主參加學習的全過程。因此設計一份導學佳案,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得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困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效率,并且系統的學案還是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東南亞》時,我首先把學生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讀圖按范圍、國家(鄰國、組成國)、地理位置(緯度、海陸、交通)、氣候類型、氣候分布地和農業生產等設計成填空題型,然后組織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完成后學生主動上臺展示成果。掌握了基礎知識,然后對要理解的內容,我就設置成“日本為何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比較歸納兩種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及主要區別”等探究題,組織小組任選一題挑戰,激勵中上等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交流成果時課堂氣氛活躍了,效率更高了。接著請學生自我口頭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形成系統認識。最后實踐練習反饋學習效果。這樣改革后,改觀了以前那種“我苦講,學生療養”的死水式課堂。
二、運用幽默教學法,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特級教師魏書生曾明確提出“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而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的幽默感,可以使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學習,變機械模仿為心領神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對幽默藝術有所研究,使幽默教學成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和興奮劑,讓課堂充滿笑聲,讓學生愛上你獨特的教學方法。地理課大多安排在上午第4節或下午第1、2節,學生的疲勞現象較突出。一次,幾位學生經過上午三節課的學習,感到疲倦,就伏在課桌上打瞌睡。此時,我停止了講課,用詼諧的語言說道:“‘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蟲冬又冷,整理書包待明年’由此老師深受啟發:有的同學上課總喜歡把頭貼在桌子上,可能是在等待明年春天發芽吧!”話音剛落,學生哄堂大笑,幾個睡覺的同學在笑聲中被驚醒,又重新坐正聽課了。
又如,教學中讀圖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地圖上的方向“東、西”說成“右、左”,把“南、北”說成“下、上”。有一次在學八年級上冊《國土遼闊》一節找我國的陸上鄰國時,一學生說:“中國的上面是蒙古,中國的下面是緬老越”時,我笑著請這位同學走出教室,讓他抬頭看上面低頭看下面,然后讓他回教室說說剛才看到上面和下面是什么?他說:“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全班哄堂大笑。當后來再有學生說“上面”和“下面”時,全班就說:“天空,大地。”這樣幾次說笑,學生終于領悟到: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除了以上幽默糾錯法外,在教學中我還經常采用幽默引趣法導入、幽默點撥法分析材料、幽默啟悟法引導反思,為我的課堂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使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殿堂。
三、下載視頻材料,優化課堂教學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易被感知和記憶,看過的印象要比聽過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從全方位、多感官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下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Flash動畫或語音短片,更是激活、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運用得當不但強化了學生的視聽效果,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巴西》一節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巴西的文化特色,筆者下載了課文后活動2的三個視頻,播放前,要求學生結合看到的三個視頻資料思考:1.說說每幅圖的主要文化類型。2.它們集中說明一個什么問題?開始播放了,學生個個眼睛緊盯屏幕,屏息凝神,仿佛隨著熱鬧的畫面去了一趟巴西。播放視頻結束后,問題的整體理解也迎刃而解,并且出乎意料的輕松,這種效果是單靠看圖和閱讀來理解所遠不能及的。
四、運用合作小組,調動學生胃口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它能更好地推進“活力課堂”課改模式,體現課改新理念,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能夠順利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根據這一原則,我采用加分原則激勵他們,如:個人主動展示一次加一分,糾錯展示一次加一分,對疑難問題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展示一次加五分,能組織調查活動或辯論活動一次個人加五分,(條件是成功的加分;失敗的不扣分,給予掌聲表揚其主動性);填充圖冊當堂獨立完成得到優等的個人加二分等等,平日量化考核的結果由組長負責,學習委員一月統計一次報老師處,老師把“最佳合作小組”,“最佳展示明星”的榮譽制成頭飾,在課堂上流動佩戴。這樣改革后,我的課堂再也不是我唱“獨角戲”了,常常是舉著小手“我來,我來……”聲此起彼伏,有的幾乎是屁股都貼不住板凳了。
五、采用游戲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思維和情感,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因此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顯得尤為重要。
經過多次實踐,我發現在講授時,穿插一些游戲內容,既可使課堂氣氛達到最高潮,又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上課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多民族的大家庭》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少數民族不僅有語言文字,還有獨特的風俗、文化,我設計了《少數民族一日游》活動。通過讓學生小導游帶領大家前去我國五個大的少數民族旅游,介紹五個民族的主要居住地、服裝、民居特色、風俗、體育舞蹈等,了解那里的風土人情。(課前將全班同學分成五組:壯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苗族,每組由組長分配組員按要求各找一個相關材料,然后大家合作交流,再推一人做導游展示成果。比賽后全班評判,看哪組獲得冠軍。選手們個個不甘示弱,各顯其能,最后獲得冠軍的小組竟然高興得蹦了起來,使整堂課氣氛達到最高潮。
六、關注熱點事件,增加課堂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年國內外都會發生眾多重大熱點事件,關注熱點事件的過程,可以幫助地理知識點的習得、鞏固。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習激情的發揮。
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國土遼闊》時,圍繞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其面向太平洋的沿海,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沿海島嶼有6500多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這一內容,我聯系眼下亞太局勢,向學生介紹近年來,周邊國家紛紛在我國管轄的海域內制造的種種事端:韓美黃海軍事演習,中日釣魚島事件,東南亞某些國家在南海的雙邊島礁爭議,“美印等第三者插足”,日菲合謀劃分南海等。并結合目前陸上油氣資源開采現狀,引導學生讀中國疆域地圖,討論在這些軍事博弈不斷升溫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什么動機?最后幫學生明確其實質是對核心海洋利益的爭奪,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所面臨的嚴峻考驗,進而培養學生海權意識。
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新課改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讓每個學生真正活動并快樂起來。同樣,我們老師更要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找到更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一把堅鎖。課改恰如一陣春風,正應了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沐浴著課改的春風,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雖然我一直都是這樣的笨拙,但是我一直都非常用心。
【參考文獻】
[1]《教師·中》,2010年第5期.
[2] 曾志敏. 淺淡鄉土地理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3]《中小學教育》,2011年第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香溝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