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不斷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數學學困生越來越多,這是許多同仁的普遍感受。那么學困生的成因有那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本文就從主觀和客觀上分析導致學生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并從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入手,提出三大應對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 成因分析 應對策略
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后,所有小學生都無選拔地升入初中學習,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初中教材內容的加深,教學要求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改變,外界因素的干擾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特別嚴重。在數學方面尤為突出,優生不斷減少,學困生逐漸增多。所謂學困生,就是在學習中倍感困難,進步很慢的學生。他們主要表現為:基礎差、上課不專心聽講、精力不集中、反映遲鈍、接受能力差、平時作業靠抄襲來完成任務,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等等。
1.有些學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覺性差
學習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系的,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的時間減少,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增多。在中小學教材與教法的銜接過程中,有的學生適應性差,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學習困難,成績下降。
2.缺乏自信心
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過程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缺乏自信,漫不經心,避而不答、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上進心和學習動力,對不懂的問題不去認真鉆研,或者請教別人,而是一味應付,抄襲了事,不想尋根問底。
3.缺乏責任感
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和邏輯性。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定理、公式。對作業、練習等應付了事。不重視考試,缺乏責任感。不愿認真復習、馬虎應付,考場上“臨時發揮”。
4.學生自學能力和基礎差
對學過的知識點不會運用,更談不上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為后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主要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
5.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在濃厚興趣推動下的學習活動,一旦達到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學生學習的價值感、榮譽感和喜悅感,促進學習興趣的深化和豐富,這樣的學生將會越學越好。相反,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上課如嚼蠟般無味,很難集中精神去聽課,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只有選擇放棄。
6.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的要求
有的學生學習方法不恰當,總是死記硬背公式、定理,卻不能靈活運用,既不向優生請教,又不問老師。總是以不懂裝懂的學習方法來應付,久而久之學習上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學習困難,成績后退。
其次,客觀因素是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另一原因。主要表現在:
1.家庭方面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從自己子女的實際出發,期望值過高,一味施加壓力,成績不好時非打即罵,導致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有的則對其不聞不問,任其發展,放任自流,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不再重視了,學與不學一個樣;有的又過于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強迫子女加班加點學習,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一種畏難厭學的逆反心理。
2.社會方面
當前社會有一部分人沒讀幾天書,卻靠錢權關系或機遇掙到了大錢;或靠不法手段成了“暴發戶”。致使一些學生覺得讀書無用,大學畢業生還有許多人沒有找到工作呢!不讀書同樣可以當老板,掙大錢!
針對以上原因,教師應該怎樣做好轉化工作呢?下面就談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問題。
首先,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學習興趣。主要方法有:
1.重視情感教育,用愛心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
要讓學生喜歡這門課,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你這個人。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愛心和耐心,愛心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前提,耐心是愛心的延續,是一種冷靜和寬容。愛心促使他們不斷進步,教育中獻出愛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因為中學生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容易受到感染,若老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責罵、打擊他們,就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成見,很怕老師、不喜歡這位老師。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課的心情,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學習成績也會大幅度下降。
2.讓“成功”走進課堂,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
應使學生知道,并不是考試考了滿分才算成功。能夠圓滿地回答老師的一次提問,能正確的解出一道習題,都是成功。現在比過去進步就是勝利,就是自己在數學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師在教育中應多表揚、鼓勵、引導,少批評,不諷刺、不歧視學生,不斷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不斷進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所以,教師教學中應該“宜淺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則。從而使學生都嘗到學習數學“成功”的甜頭,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3.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中學生正處于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他們好奇的、關心的問題。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中,我指著操場上旗桿說:“你能測出旗桿的高度嗎?”“誰來說說看,怎么測?”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以此引入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主要有:
1.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習各門課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中學生大多數不會預習。因此,教師有必要加以指導。預習時,要求基本達到熟悉教材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會作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講。
2.教會學生聽課的方法
要求學生做到:
(1)在聽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點作上筆記。上課時老師會強調一些重要問題,還會把一些公式、定理等寫在黑板上,學生在課本的相關內容處,要加重點符號,并將知識點記在筆記本上,以便復習鞏固。
(3)在預習中作上記號的知識點,上課時應特別注意聽。
3.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認真完成課堂練習,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多數學生,在學習過后不會將所學知識進行歸類。例如,在學習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針對一個具體的問題,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解法?就要求師生共同總結各自的特點,再具體操作。使學生對不同的問題,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
最后,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這不僅僅是在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上的學習,甚至是課后的練習鞏固。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又特別是學困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后,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
2.培養探討的習慣
課堂上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引發學困生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場景中,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問題,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