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本文從幾個層面探討了高中化學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做法。
【關鍵詞】化學教學 科學素養 科學品質
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科學素養內涵的觀點,聯系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目前對科學素養的普遍認識是:科學素養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五大要素構成,這五大構成要素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
我國的《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化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科學意識就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科學意識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教會學生知道化學與日常生活、生產及社會的緊密關聯是化學課程的又一功能。因此,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例如:可以結合化學課程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教育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環境危機意識是環境教育最適宜的切入點。全球的十大環境問題,其中有多項都可用化學知識來分析說明,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及相應的解決辦法,進而關注這些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的目的。如:教師可以結合鹵素知識介紹臭氧層空洞;結合二氧化硫性質介紹酸雨;結合氮的氧化物性質介紹城市環境污染;結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紹“白色污染”等等。
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茖W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帶來許多弊端: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含磷化合物進入水體,少量促進植物生長,過量則使水中植物瘋長,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體污染。我國生產的洗衣粉有些是含磷洗衣粉,它們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體污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環境被污染破壞的原因還有社會因素,例如不加節制地開采、消耗各種天然資源,使我們面臨著能源危機、水源危機、礦產資源危機。結合這些事實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使學生樹立起并從自己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愛惜一切資源的意識。
二、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從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化學科學能力。為此,在教學中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從客觀實際中探求知識,要把科學知識體系、學生的認知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這三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綜合考慮,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將科學思維過程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規劃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即確定整節課的具體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圍繞著一個主題探究活動。
例如探究碘鹽中的碘元素究竟是以哪種微粒形式存在時,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通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探究碘鹽中的碘元素究竟是以哪種熟悉的微粒形式存在。(2)提出假設、猜想:在這個步驟中,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進行猜想。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如下假設:①I2的形式;②IO3-的形式;③I-的形式;④I-、IO3-共存的形式……(3)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自己的假設,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小組間進行相互評價、分析,最終形成正確的實驗方案。在這一過程中盡量地展現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相互補充形成正確的認識。教師要創設各種學生需要的條件,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幫助,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這一階段教師還應幫助學生修正方案,不斷調整學生的探索目標和課題既定目標之間的偏差。(4)實驗驗證階段:學生根據上述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際操作。在這一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5)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得出共同結論,加碘鹽中碘元素不以I2、I-存在,也不可能I-、IO3-共存。加碘鹽中碘元素以IO3-形式存在(IO3-+5I-+6H+=3I2+3H2O)。由于IO3-不穩定,故加碘鹽在菜出鍋前加入更好,可以防止IO3-受熱分解。
三、在化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
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還有科學品質??茖W品質主要指科學態度、精神以及對科學的興趣、情感、動機等內容。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態度,有助于學生將來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處理事務。如在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認真記錄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當實驗現象與所學理論有不同時,要認真分析研究;當實驗失敗時,要及時查找實驗失敗的原因,重新實驗。使學生養成在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認真態度。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采取多種方式激勵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等。同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志趣、情感、意志、態度等方面的培養、教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安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