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課堂不良行為的表現
近年來,校園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強,但必須看到,在德育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現階段學生的課堂不良行為仍很普遍,且具有獨特的群體性特征,其表現行式多樣,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樣:1.隨便說話,擾亂課堂紀律。2.隨意亂動、哼唱歌曲、吹口哨,以期引起他人的注意。3.公然頂撞老師。對善意批評非但不作反省,反而頂撞老師,甚至會跟老師發生肢體沖突。4.騷擾同學,故意搗亂。5.損壞公物,在課桌上,椅子上隨意刻畫,挖洞等。肆意進行破壞。6.在上課期間偷看課外書、聽mp3、玩手機、甚至有早戀的現象發生。
二、學生課堂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
初中學生階段正是處在青春期,生理及心智還不夠成熟,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塑性極強,需要社會、家庭共同來正確引導。從我在農村中學從教十年且長期擔任班主任的經驗來看,產生學生課堂不良行為的因素很多:
1.學生的因素
大量的課堂不良行為是由學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一是有的學生往往因對教師所提出的學習、行為方面的各種要求做不到或做不好而連遭挫折,挫折感會使學生緊張,緊張就會發泄。二是有些學生認為課堂聽課是煩悶的,才經常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三是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無法從學習競賽和班級活動中獲得他人的認可,常以問題行為來吸引他人注意。
2.教師的因素
學生發生的不良行為,有時也與教師有關。其一,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備課不充分、教學方式陳舊、講課時枯燥乏味、教學組織能力欠缺、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教學設計沒能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學生就有可能出現課堂問題行為。其二,教師的不良態度。比如: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甚至沒精打采地趴在桌上似睡非睡,教師已經用眼神、手勢、善意的語言提醒了幾次,可依然如故。這時,滿臉怒氣的老師終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再讓自己冷靜了,大聲呵斥道:“某某,請你站起來!”全班學生被這一聲大喊嚇了一跳,眼睛全部盯著那位學生,教學氣氛被破壞。
3.環境的因素
校外環境和校內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1)學校教育: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在現階段的教育模式及高考制度下,重智育輕德育、重形式輕效果、重校內輕校外、重灌輸輕導行。
(2)家庭教育:父母對教育的態度、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支持以及父母施與孩子的壓力等對兒童的行為有重要影響。另外,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睦、父母離異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使他們在課堂中容易產生一些攻擊性或退縮性不良行為,從而影響課堂紀律。例如:本人所教過的一男生,父母離異,隨祖父母生活,父母在撫養、教育孩子方面推卸責任。他平時和社會閑散人員混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上課時隨便說話、亂動、騷擾同學、看課外書。老師一批評教育,他就公然頂撞老師,還自詡為英雄。在同學中造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
(3)社會教育:學校作為育人的殿堂,不僅需要健康向上的內部環境,而且需要和諧凈化的外部環境。社會不正之風、低級休閑文化、生活娛樂場一些亂七八糟的不良習氣很快就會被他們捕到,對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學生產生誘惑和影響,造成學生的不良行為。
三、針對學生課堂不良行為采取的對策
1.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
首先要從學生的習慣養成入手,重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抓起,小事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面貌。其次要從學生身邊的事入手。再次對學生要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培養學生辨別事非的能力,增強學生思想多元化。
2.強化校園管理建設,不斷優化養成環境
作為老師,在管理學生中就應做到“恩威并施、區別對待”。例如,有些當學生不聽課,看課外書或打瞌睡,這類隱性不良行為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采取眼神暗示或單個提醒的方法。相反,對一些大聲喧嘩、捉弄同學、扮小丑和頂撞教師等顯性不良行為,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當然,也可以靈活運用表揚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3.改進教學方法,以“教”育“情”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其精湛的技能和廣博的知識,抓住教學中的關鍵,解除難點,方法、手段要多樣化,展示新穎而有吸引力的直觀教具、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小組討論等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堅持嚴愛結合,依“法”糾正
極度的自卑產生極度的自尊。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往往是敏感和脆弱的。在與他們的談話中要注意措辭和方式。在其他學生面前也要極力維護其形象,表現出良好的尊重和信任。反之,不但達不到糾正的目的,而且還可能引起抵觸情緒,給糾正工作帶來不必要的困難。
例如:前面我所說的學生,在家得不到溫暖,在學校很多同學都歧視他。我找他談了幾次話之后,他沒有明顯的變化。后來我通過幾次家訪,了解他的家庭情況。雖然該生成績不好,且有諸多的壞毛病。但我通過和他談話,了解他的心理,并在平時中努力發現他的優點,做到心中有底,并針對他個人制定了的幫教方案。有一次,我發現他背書很快,上課時有意無意地表揚了他,使他感到找到自信。通過幾次嘗試,他與周邊的同學說,老師并沒有對他失去信息,使他從感覺到自己并不孤單、缺乏愛,并不是個沒人關心、不受重視的人。并表示愿意聽老師的話,努力改正自身的缺點。
總之,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很多,遠不止以上這幾種因素。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管理時,不僅要對癥下藥,而且要通過不良行為的透視,去尋覓、發掘新的方法,從而使課堂管理有序規范。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豐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