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從假期炒菜中習得感悟,只要放準了油、鹽、糖、姜、味精等等,燒的菜就有滋有味。由此想到我們的品德課堂只要合理地加點調(diào)味料,那我們的品德教育就會有滋有味,就會成為每個同學學習生活中的一道美味佳肴。
【關鍵詞】品德課 調(diào)味品 有味道
假期在家閑來無聊,學起了做飯、炒菜。經(jīng)過一個假期的鍛煉,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廚藝竟然也突飛猛進,平日里敬而遠之的柴米油鹽,在今天看來竟如此親切。其實說穿了,洗手做羹湯也并非難事,只要放準了油、鹽、糖、姜、味精等等,使之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適度”即可。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品德教育,關鍵不也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嗎?我們常說“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講的也是這個意思。那如何在我們的品德教育中掌握好這個“度”呢?不妨給我們的品德課加點調(diào)味料,讓我們的品德教育有滋有味,讓我們的品德課成為每個同學學習生活中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加點鹽,讓品德課實起來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鹽好。”這是年紀大一點的老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俗語。的確,樸樸實實的鹽味道并不好,但是哪道菜少了它,可真不是滋味了。同樣如此,生活就是我們品德課中不可或缺的鹽,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的品德教育才是真實的、有效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考慮問題,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記得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這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下課時偷偷從學生身邊拍攝的錄像,通過錄像中的片段來展開,讓學生討論、辨析是非,懂得珍惜我們身邊的資源。然后再進行生活中的珍惜資源討論,這兩個重點層層深入,小組合作編一首兒歌,并唱一唱、演一演。接著用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開展“實話實說”活動,讓大家回憶平時我是如何做的,“我”做得對嗎?進行自我反思。這一問題的思考把學生從課堂推向了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把課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在課堂的真正實施過程中,雖然沒有什么高超的方法和手段,沒有華麗的多媒體課件,更沒有熱鬧非凡的場面,但就是在這樣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中,孩子們真正思考了,他們通過自己觀察、自己感受,從中得到了感悟,更得到真正的教育。
二、加點味精,讓品德課活起來
還記得第一次給學生上《品德與生活》課時,那真是怎一個“亂”字了得。低年級的學生總認為品德課是無關緊要的,老師講什么都不要緊,在下面講話的,看書的都有,有些學生甚至上課連書都沒有。一節(jié)課終于結束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奈。
課后我不斷問自己:問題到底在什么地方?我究竟做錯了什么?此時,我想到了:孩子就是孩子,我們不可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必須把玩的權利還給孩子。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是啊,只有在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時,其角色遷移才能迅速增進師生的感情,學生會把教師當作“跟我們一樣的人”。
于是,在我的課堂上便有了五花八門的游戲:“炒黃豆”、“老鷹捉小雞”、“石頭剪子布”,“官兵捉強盜”,傳統(tǒng)的游戲把我和學生融合在一起,聽著孩子們歡快的笑聲,我慶幸自己做對了。果然,有了課前的情感交融,上課時,師生距離近了,整堂課感覺好極了。為了讓孩子們更加認真聽課,我把最后五分鐘的時間還給了他們,作為“特別游戲時間”,只要在聽課過程中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的孩子就有機會為大家設計這五分鐘的游戲時間。孩子們?yōu)榱四浅錆M誘惑的“五分鐘”,聽課非常專注。而他們設計的游戲也是花樣百出,創(chuàng)意無限。有時,大家一起玩“魚網(wǎng)”的游戲,誰也不想做“網(wǎng)中之魚”,于是拼命地跑,盡情地笑;有時,我會和小朋友一起為大家搭起一座“彩虹橋”,讓孩子們飛快穿過,讓快樂的心情也隨之起舞、飛揚。
游戲成了品德課中最有“鮮味”的味精,它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讓我們的品德課不再是一種漫長的等待,而是充滿童趣的、充滿樂趣的期待。
三、加點糖,讓品德課滿起來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加了糖的菜,似乎味道更加鮮美,更加濃郁。當然加了糖的品德課,更加充實,更加豐滿,更加厚重。其實,品德課是一門非常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老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資源,補充教材,超越教材,為我們服務。
我在教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家庭的記憶》這課時,教材中讓學生進行一項調(diào)查,這個調(diào)查目的在于弄清爺爺、奶奶以前和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由于年紀大了,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便,通過調(diào)查結果,想想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進而有所發(fā)現(xiàn)、感悟以及生成一些問題。
其實,爺爺、奶奶大多數(shù)和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為什么平時生活中他們總是忽略這些細小的問題呢?關鍵是沒有心,沒有一顆主動關心他人的心。為此,我決定把孩子們的爺爺、奶奶請到課堂中來,與我們的孩子面對面進行交流、互動,說說自己的難處,和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孩子們深深地震撼了,他們?yōu)樽约旱淖运礁械叫呃ⅲ瑸樽约旱牡疅o地自容,從內(nèi)心深處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敬老人。在這堂課中,爺爺、奶奶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資源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讓他們切切實實地看到他們的蒼老,聽到他們的嘆息,更感受到他們的孤獨,這引起了所有孩子的思考,使我們的品德教育在無痕的境界中“潤物無聲”。
四、加點醋,讓品德課動起來
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千年不衰的漢字》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第一、利用課件輔助:我國古代各類文字的出現(xiàn),隨后是一系列演變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我配樂演說;
第二、接著選取了班級里學生們的書法作品,逐一呈現(xiàn),讓孩子們競猜是哪個類型的漢字;
第三、對照漢字的發(fā)展過程,對應粘貼后,正好連成一句話:千年不衰的漢字,炎黃子孫的驕傲!
因為這可課教學內(nèi)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對于孩子們來說離得較遠,如果我在課堂上只是作簡單的“空對空”的傳授,那孩子們未必愿意聽講,但我能巧妙地安排班級里孩子們的書法作品,就拉近了距離,讓孩子們通過角色的轉化,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很快融入情境。在猜字的過程中,也同樣得到驗證,孩子們不僅牢固掌握了漢字演變的神奇,更為祖國輝煌的歷史感到驕傲。
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教學拒絕簡單將文本呈現(xiàn),而是注重在文本的展現(xiàn)中,以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此基礎上去獲得。面對知識類的教學內(nèi)容,適時地加點醋,課堂就變得靈動了起來。
一個頂級的廚師常常能奉獻給大家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欲,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也必定能使我們的課堂在樸實無華中盡顯靈動,盡顯深厚,更富有生命活力。讓我們?yōu)橹粩嗯Γ恍缸非蟀桑?/p>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
[2] 李成泉. 品德與社會倡導哪些新的課程理念,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9.
[3] 魯潔. 德育課程的生活輪轉向,《小學各科教與學》,2006年第1期.
[4] 葉瀾. 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豐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