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冷落的生物質能,
正通過纖維素乙醇實現突圍
過去五年中,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機市場,而全球超過一半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也出自“中國制造”。相較之下,生物燃料這個在5年前被視為新能源名片的行業,卻顯得極為暗淡—非糧原料乙醇年利用量僅完成了規劃的10%。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生物燃料—這個試圖從糧食、秸稈、垃圾中尋求替代能源的行業都陷入了低谷期。美國燃料乙醇泡沫破滅所暴露出來的弊端—成本居高不下、原料收集困難、與民爭糧似乎成為這個行業無法逾越的障礙。
在沉寂5年后,這一局面或正在發生逆轉。5月20日,杜邦宣布以64.9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食品添加劑及第二大工業酶生產商丹尼斯克92.2%股權。這一并購被視為全球生物精煉領域的標志性拐點。受此影響,丹尼斯克的老對手諾維信—全球最大的工業酶制劑制造商股價也獲得提振。原因很簡單,全球最知名的化工應用巨頭開始越來越多地納入生物化工與精煉業務,標志著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化工應用全球格局的重組。
5月上旬,杜邦生物燃料全球業務總監柯楊專程來華考察纖維素燃料乙醇的原料和市場,這種用生物酶制劑從農作物秸稈中生產燃料乙醇的方式,不會與人爭奪糧食,被認為是生物燃料突破重圍的方向。杜邦在美國田納西州建設了758噸纖維素乙醇示范工廠,在原油價格為80美元/桶時,其出產的乙醇不需補貼就具備競爭優勢。截至6月10日,原油收盤價格為99.05美元/桶。
纖維素乙醇正成為全球投資熱點。諾維信在美國、歐洲、中國三地都設有相應研發中心。今年4月,諾維信的合作伙伴MG集團在位于意大利西北地區的Crescentino興建年產量約4萬噸的纖維素乙醇工廠,這是全球首座可規模化量產的纖維素乙醇工廠,亦證明了纖維素乙醇在技術和成本上已經做好了準備。
在中國,中糧、中石化、諾維信、杜邦等巨頭在這個領域蟄伏多年后,正在為生物質能源的商業化前夜布#8202;局。
2001年,中國政府為了消化積壓的陳化糧,批準建立四家燃料乙醇企業,用于向中國部分城市的車用汽油里添加10%的燃料乙醇。但僅過了2年,陳化糧就被消化一空,乙醇企業對糧食的大量消耗反而被質疑“與民爭糧”。至2007年,決策層停止了糧食乙醇的審批,支持以纖維素乙醇為代表的非糧乙醇的發展。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發展纖維素乙醇的條件優越—每年7億噸的農作物秸稈中至少有2億噸可做乙醇原料,能生產出三千萬噸乙醇,另外還有1.5億噸的林業秸稈可用。但在五年前,纖維素乙醇的成本是傳統糧食乙醇的四倍,這是其商業化的主要障礙。
現在,這一問題正在迎刃而解。2006年中糧在黑龍江肇東建了一個以玉米秸稈為原料、年產500噸纖維素乙醇的中試裝置,初期成本高達2萬元/噸。“經過五年探索后,現在中試成本降到1/3左右。”中糧生化能源事業部研發經理林海龍告訴《環球企業家》。受此影響,中糧、中石化、諾維信三方計劃于2011年第三季度把原本計劃中1萬噸的纖維素乙醇廠變更為5萬噸。
林海龍介紹,在參考糧食燃料乙醇補貼的情況下,示范工廠生產的纖維素乙醇完全具備進入市場的條件。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纖維素乙醇未來十年發展規劃,其補貼很有可能在糧食乙醇補貼的基礎上有大幅提高。
三方合縱
中糧在2006年發展纖維素乙醇時,就已引入諾維信作為合作伙伴。諾維信(中國)研究發展中心高級總監吳文平向《環球企業家》介紹,在中試工廠初期2萬元/噸到1萬元/噸的成本下降過程中,酶的成本下降起到主導作用。考慮到中國纖維素乙醇的未來發展潛力,諾維信2009年在江蘇的酶制劑工廠四期擴產時預留了纖維素酶的大規模生產能力。
中糧在與諾維信成為合作伙伴后,又有一名新伙伴的加入。2007年,中糧與中石化在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領域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2010年5月,中糧、中石化、諾維信三方簽署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纖維素乙醇市場。
外界一直認為中石化的價值在纖維素乙醇的下游銷售渠道上,但林海龍介紹,在預處理、酶水解、發酵三個環節上中石化都有很強的研發能力,最關鍵的是,中石化具備的將500噸的中試項目擴大到5萬噸項目的工程放大能力,是中糧和諾維信所欠缺的。
另一準備掘金中國纖維素乙醇市場的跨國巨頭杜邦同樣雄心勃勃,他們計劃在美國和中國同步建設一個萬噸級的纖維素乙醇工廠。“杜邦在預處理、酶制劑、糖的轉化上全部都在做,這個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杜邦工業生物科學生物燃料業務亞太區業務總監王建平告訴《環球企業家》。據杜邦估算,到2020年,中國以秸稈等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產值至少將達85億美元。而為創立這樣一個新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約160億美元。
纖維素乙醇所表現出來的生物酶制劑技術的進步,同樣有益于生物柴油領域。由于柴油多用于運輸、工業生產以及應急發電,在中國電力日趨緊張的背景下,生物柴油的商業空間不難想象。
王建平認為,中國政府在政策上現在也有較清晰的方向,原料充足、商業化的技術也已實現,資金更不會成為困擾中國市場的問題,現在需要的就是參與者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來。這正是杜邦、中糧、諾維信等正在做的事情。“現在到了商業化爆發前夜,這樣說一點也不夸張。”王建平說。
除了中糧、諾維信這樣的巨頭外,如河南天冠、山東龍力等民營企業以及諸多研究機構也已在這一領域布局多年。隨著這一行業技術的突破,投資者勢必會加大投資力度。
不過仍需提醒的是,纖維素乙醇以及生物柴油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在準入方面,出于能源安全考慮,發改委仍傾向于實施按地域招標的方式,這需要創業者有足夠的實力和信用背書;而在銷售環節,除了直接向工廠和運輸企業提供外,如何與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渠道壟斷者商業談判,亦是繞不開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