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鵝帝國強悍的進攻力和開放共贏原則如何共存
騰訊真的會開放?這是半年前馬化騰宣布騰訊“八條論綱”時業界的普遍疑問。
騰訊真的開放了。這是現在馬化騰用“八個選擇”做出的回答。
當千余名開發者走進6月15日騰訊合作伙伴大會的會場,大多數人仍心態復雜,期待、疑慮和觀望交織。但企鵝帝國掌門人“再造一個騰訊”的豪言迅速引爆全場。馬化騰宣布,騰訊將全面開放QQ、騰訊社區、騰訊微博等八大平臺,騰訊的產業共贏基金總規模將翻一倍達到100億,騰訊還將分享給平臺合作伙伴高達200億元的“大蛋糕”,作為其開放平臺第一階段成功的標志。200億元,相當于騰訊現階段一年的收入。
曾倍受壟斷、抄襲爭議的馬化騰用“八個選擇”來打消開發者的疑問,他強調開放絕不退縮、開放毫無保留,保護用戶利益,全方位支持,規則與時共進,優先成就合作伙伴,支持創新。“騰訊開放的意義到底是經營策略的轉變,還是公司使命的變化?我們的選擇是后者。”他說。
騰訊開放的姿態毋庸置疑。“給開發者年分賬200億元,這不能僅僅理解為一種誘惑,我想它更是一種實力。只有最有實力的平臺,才能吸引最有實力的開發者和合作伙伴。”IT分析人士洪波當天總結道。
面對騰訊是真開放還是假開放的巨大爭議,馬化騰甚至覺得無需給出答案,因為開放是一個過程,現在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都還剛剛起步。他最近接受本刊采訪時,認為外界“騰訊自己不開發應用才是真開放”的邏輯很荒謬,比如蘋果的應用商店里同樣有很多蘋果自己開發的應用,究竟是蘋果模式好還是Facebook模式好,其實很難依據開放程度來斷定。騰訊更愿意從用戶角度考慮問題:合作伙伴做得好就給機會,合作伙伴做不好或不愿意做自己也可以來開發。
在馬化騰看來,開放平臺要創造用戶、開發者和平臺方的三贏。如果開放就意味著騰訊自斷經脈,意味著放任開發者自由競爭,意味著用戶被騷擾,那顯然不是好的開放。“真也好,假也好,關鍵看你是不是能夠吸引到最多的合作伙伴,給他們帶來最大的、最均衡的、可持續的收益。”
開放能力
2008年,當騰訊高層看到互聯網長尾效應的大趨勢,以及Facebook開放的威力后,第一次開始在郵件內討論開放的可能性。
但騰訊開放的難度可能遠甚于Facebook。其中核心問題之一是QQ是封閉關系鏈,而SNS是開放關系鏈,這兩者之間的轉化就決定了馬化騰要頭痛的事比人人和開心多得多。同時,Faecbook立足于SNS,然后再逐步向外擴張,增加郵箱等產品,而騰訊恰好相反,是先建立了各種不同的關系鏈和產品,再把它們拼湊梳理成一個完整流暢彼此有聯系而又不太沖突的大圖景,方向相同,但路徑更為艱難。
開放能力的累積不能一蹴而就。馬化騰今年在談論騰訊開放時多次強調開放能力。他所指的能力不僅包括提供平臺支持服務的能力,還包括開放規則的制定、更好的平臺管理方法。
前者需要技術能力的提升。除了為開放重寫底層架構代碼、編寫API、基礎架構優化等準備工作,馬化騰和他的高管們在開放之前極為重視QQ的安全性問題。企鵝帝國過去一直承受著盜號的壓力,最嚴峻的2006年前后,高峰時一天有10萬個QQ號被盜,盡管近年來安全形勢已大為緩解,但騰訊依然擔憂:一旦開放QQ 登錄,安全性并不可靠的第三方網站會泄露用戶的密碼,甚至黑客可能用釣魚網站來引誘客戶來輸入賬號密碼,造成更多的盜號和用戶虛擬財產損失。為此,騰訊在開放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對賬號異地不正常登錄的實時檢測#8202;等。
另一方面,開放的能力只有真正開始運行平臺才能發現不足,才能得到提高。不久前,騰訊后臺的云存儲出了故障,導致一個應用停機一天。“整個平臺后端要實際去跑才知道,包括應用程序接入我們的主機,是用什么語言寫的,怎么部署,怎么使用不同的電信和聯通,云平臺建立很復雜。”
后者則需要騰訊運用更大的智慧。馬化騰最擔心的正是那些規則“作弊者”。其教訓來自混亂時期的移動夢網:SP們不想創新,而是專注于研究排名規則,通過各種手段把自己刷到第一屏,因為產品都是同質化,排名越靠前越能賺錢。“你一做開放平臺,就要把這些問題考慮清楚。用什么規則?怎么樣防作弊?有什么方法能夠盡量做到公平?”馬化騰坦言,這并非易事。
馬化騰在準備開放之前曾“偷師”Facebook和蘋果。他發現,Facebook開放平臺沒有介入到應用開發,完全放任自由,這使早期比較大的游戲開發商迅速成長,但由于Facebook 靠銷售廣告賺錢,先賺錢的廣告商可以抬高廣告價格,使起步階段的開發商無法競爭,最后形成Zynga一家獨大的局面,發展相當不均衡。“我們自己不覺得這種模式會很好,它對中小開發者并不公平,它的推薦和排序也不如蘋果做得好。”騰訊也和蘋果應用商店有緊密合作,他們發現,蘋果的排名審核團隊在公司內部非常神秘,他們會不斷的調整應用的排名規則,讓人無法猜出。
騰訊最終希望逐步形成分級分層的管理體系,對那種誠信記錄很好的開發商,會是全綠色通道,對首次合作沒有歷史記錄的,可能需要有觀察期,監管相對更嚴,觀察用戶投訴率、內容健康性等指標,信用積累以后再逐步提升級別。誠信記錄、服務能力好的可以快速面向海量用戶群,初級開發商則先小范圍運行一段時間。
現在新開發者與騰訊合作,會先接入騰訊朋友社區小范圍測試,比如導入幾萬人的流量,觀察用戶一周后的留存率,判斷這款游戲的受歡迎程度;其次是流量有效性,即觸達率。然后進入到用戶量更大的QQ空間社區,展現給最終的用戶。
不過,騰訊開放的組織接口不統一對開發者是個煩惱。在開放測試階段,開發者要找不同部門、不同人談判,各方給開發者的信息也并不統一。現在騰訊正成立一個統一的團隊,負責接入規范商務條款等,開發者只需簽一個合同就可以在后端同時接入QQ、騰訊微博、QQ空間等不同的平臺。
更關鍵的是如何將騰訊旗下大大小小的開放平臺統一,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應用入口。由于歷史原因,騰訊涉足多個不同的互聯網領域,客觀上互聯網上用戶的入口,比如即時通訊、微博、SNS,都在急速多元化中,騰訊既要區分出自己大社區下不同入口的層次和作用,同時又試圖在各個產品中做到跟其他產品有連結而不是完全孤立,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難題。
相應的路線圖已有雛形。騰訊聯合創始人、CTO張志東向本刊透露,今年上半年多個平臺各自為政,主要是基于復雜度最小,相對可以快速操作。但下半年會開始進行整合,向開發者和用戶提供一個統一入口,這個工作會持續到2012年。此外,騰訊的“云支撐”技術平臺會提供海量處理、安全、營銷、數據分析等各種服務,目前騰訊已開發半年多,預期到明年底相對比較完善,屆時很多工作可以自助化而不需要人工對接,因此騰訊預計到2012年會在此基礎上使新開發商的接入速度加快。
競合邊界
鑒于騰訊過去強大的產品攻擊力,一旦進入到開放階段,與開發者是否有明確的邊界是騰訊必須回應的一個問題。
此前,很多開發者遭遇過“平臺壁壘”,比如人人網等就曾向第三方開發者宣告:交友、養成類等應用是我的“地盤”,開發者不能做。事實上,能夠賺錢的游戲就這么幾類,這也導致開發者抱怨不斷。
對此,騰訊釋放的信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騰訊已經意識到,并非自己什么都能做,也并非什么自己都能做好。”張志東對本刊說。他透露,目前只有農牧場和餐廳類游戲是初期SNS平臺測試時由騰訊自己來開發的,今后其他的應用都不限題材不限種類開放。“苦活、臟活、累活,沒有開發者愿意做或者沒有成熟業態的,那騰訊在這種領域就應該去大力投入。”
騰訊對此已有一定經驗,即先從相對容易的增量市場開始,然后逐步擴大開放范圍。比如,騰訊開發社交游戲時,國內還缺乏有實力的開發商,于是自己的團隊先上,隨著國內產業的發展,騰訊社交平臺也逐漸加大開放的力度,現在騰訊基本上很少再自己開發社交游戲。
要有所不為,騰訊首先要理順內部各個產品線的利益關系。馬化騰告誡手下要持有開放的心態:“如果不做,對你也沒什么壞處,你只是丟掉而已,對你也沒有什么損失。”他舉例說,騰訊微博上的視頻鏈接,大量都是來自優酷、土豆,這些用戶本來就不屬于QQLive,即使攔截這些鏈接對QQ的視頻業務也沒什么幫助,“用戶也不會去你那里,想通這個就行。”
負責游戲的騰訊互娛事業部曾向馬化騰提出,希望開放平臺的社交游戲都由自己來開發,至少半年內千萬不要接外面的應用,但半年后他們發現根本做不出來。“第一你根本沒法做,第二,還有更廣闊的天空可以去做。”馬化騰希望自己的團隊做些更深層次的東西:“與其說你到處去開發新的游戲,不如專心培養一個知識產權,它可以是一個動漫形象,也可以是一個游戲系列,持續深挖下去,可能成功概率更高。”
事實證明,騰訊不可能再自己開發每一個產品。馬化騰舉例說,騰訊最受歡迎的4款游戲中,兩款是代理產品,一款是投資的公司所開發,只有一款是騰訊自己研發。很多時候并不是騰訊想不想繼續做運動員的問題,而是根本做不了,只能做自己稍微熟悉的一部分。“社交游戲的應用,從原來簡單的偷菜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演變成更加復雜化,投入的研發周期越來越長,跟網游業務有相同之處。現在要開發一款質量很好、受歡迎的產品,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門檻越來越高,你可能要花三年,才可能看它到底成還是不成。三年過去之后,平臺演變成什么樣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不可能再完全依賴于自己的研發力量去做這個事情。”
但研發同樣是騰訊的開放能力之一。假設完全不懂研發,很難做好開放平臺的服務,甚至有的開發者需要跟騰訊合作。比如《穿越火線》在騰訊運營之前,僅僅是韓國的一款三流游戲,雙方合作后,騰訊將其按照中國用戶的口味進行了修改,最后變成中國網游市場第一大作,平均在線玩家達到300多萬。“你不能完全自己做,也不能一點都不懂,否則都做不好。”
騰訊過去的積累顯然能幫助其更了解開發者的訴求。“原有的開發團隊會更多下沉為開放平臺的支持服務團隊,將他們的運營經驗和開發商去切磋分享。” 張志東表示。多位開發者也向本刊指出,他們和其他平臺談合作經常遇到一些并不懂行的人,對比之下,和騰訊的談判相對更愉快,因為騰訊的人大多有技術背景,比較容易溝通。
源頭合作
“截殺渠道只是刺客,占領源頭才是革命者。”馬化騰曾用這句話表達對產業鏈上游即內容的重視。騰訊占領內容源頭的策略是投資,尤其是今年,這家一直掙錢卻不花錢的公司,在投資領域突然發力,過去幾年騰訊共同投資了70多家公司,但今年就有40多個交易達#8202;成。
騰訊在內容源頭的跑馬圈地并不盲目,其仍然看重和開放平臺的協同性。比如投資華誼兄弟,出發點是影視內容對騰訊的很多業務都有協同作用,為視頻提供內容,為微博提供明星資源、內容創造等,和網游可以相互改編。
馬化騰指出,以前內容源頭的價值并未凸顯,“短期中國還沒有到知識產權為王的年代,比如網游,很多人隨便創造一個游戲世界觀也能賣錢,但以后這種事情會越來越不存在,知識產權會變得愈發重要,所以你要往上游走。”
更多的投資是為了穩定長期合作關系。騰訊對開放以后的擔憂是,假設捧紅了一個應用,但兩年后合約解除時就能麻煩,任何一方漫天要價提出不合理要求,導致談判破裂,在馬化騰看來都意味著對用戶利益的損害。這并未杞人憂天,騰訊過去在網游曾遭遇類似的情況:大家都看到好的網游產品后,別人惡意哄抬代理價格,吸引版權方換合作伙伴。
解決此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利益的綁定,騰訊也并不要求控股,只當小股東,而且是不需要合并財務報表的小股東,從而確保擁有內容的第三方開發者和騰訊的合作更穩定,避免惡意競爭和攪局。
但開發者亦有顧慮。運營《航班管家》等應用的王江就質疑,為什么國內開放平臺都會有相應的投資基金,而開放鼻祖Facebook卻沒有。“平臺成立基金的時候,對外宣傳往往是說為了保證開發者的收入,鼓勵優秀開發者,其實,優秀開發者完全有能力在你平臺上賺錢,你去投資他不過是為了分他賺到的錢,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都是做的不好的,平臺根本不會去幫助。一邊做平臺,一邊做投資,顯然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事實上,已有開發者反應,騰訊的團隊在和開發者談合作時,要求簽投資合同,和獨家合作協議,否則無法給更多的資源推廣。
“投資是兩廂情愿的事,我們愿意扶持優秀開發者快速成長,但也不會因為你不愿意接受投資而拒絕接入。同時‘優秀的開發者’并非一定不需要投資支持,騰訊自己也曾度過一段艱難時期。”騰訊聯席CTO熊明華針對開發者的此類疑問回應說。
馬化騰最近也曾針對獨家協議的話題表態。他的看法是,除非個別要求定制的應用,騰訊基本上不簽獨家協議,而且長遠來說會放開,但執行起來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像影視劇版權也存在獨家的概念,獨家和不獨家授權的價格不同,內容提供商有時候也希望獨家授權,但要價可能會很高。“假設說對方愿意給你獨家,但是要更多錢、更多宣傳資源,我覺得也無可厚非。這是內容產業的行規。不是說平臺運營方想獨家或者不獨家可以決定的。”
在明確了開放的姿態后,執行將成為關鍵。盡快將開放精神和理念一層層向下傳遞,使整個公司行動一致,無疑是馬化騰下一個要解決的難題。他在最近接受采訪時也談到,騰訊體量太大,產品線多且長,下面的團隊在沖殺的時候,可能會失控。“實際上你做錯了一個事情,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騰訊做的,好象是騰訊蓄意這么搞的,其實未必,很多時候是下面的團隊自己沖出來的。”以前馬化騰更多表現得像一個產品經理,但要推進開放戰略,他的協調角色將更為凸顯。
既要借助開放承擔起一個行業領袖的職責,又要在商言商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馬化騰見招拆招和把握平衡的能力將得到考驗。但騰訊開放已沒有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