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核泄露事故幾乎要為全球核電發展劃上句號,比爾·蓋茨和貝佐斯卻為何仍投身其中
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站輻射泄露事故,為全球核電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中國已凍結了新建核電項目的審批;德國政府在5月30日宣布,將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并稱該決定是“無法撤銷的”。
在幾乎一邊倒的反對發展核能的聲音中,最堅定的繼續支持者反而來自這個產業之外。比爾·蓋茨、亞馬遜CEO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仍然用實際投資在向核能投票─就像電影《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里那個狂熱的臭小子杰克,他不惜動用大筆基金投資一個叫“激光受控核聚變”的技術,希望證明核能不僅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清潔能源,而且也是可控的。
5月3日,在《WIRED》雜志舉辦的一個論壇上,蓋茨表示,盡管日本的福島核反應堆發生了大災難,但是核能仍然存在巨大的應用潛力。核的能源生產能力是煤的100萬倍,他充滿諷刺地說:“火電站也會奪去人的生命,但每次只會死幾個人,難怪政客們喜歡這種發電方#8202;式。”
在蓋茨看來,福島核反應堆災難說明,一方面,多年來核技術進步乏善可陳;另一方面,從創新和投資的角度看,核技術已經日臻成熟。蓋茨是一家新興的核反應堆設計公司─地球能源公司(TerraPower)的投資#8202;人。
“最根本的影響體現在核能的安全生產上。出現災難性事故,必然要求我們對整套運營進行重新思考,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埃森哲全球能源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阿瑟·漢納對《環球企業家》說,“但核能仍然是未來世界能源組成的一個部分。”
更安全,更先進
今年5月─僅在福島核事故發生2個月后,貝佐斯仍舊通過其個人投資公司Bezos Expeditions參與了加拿大核聚變能源公司General Fusion的最新一輪融資,投資總額為1950萬美元。其他投資方包括了Genovus Energy、Chrisalix Energy Venture Capital等專注于能源的機構。
General Fusion吸引力所在,是其正在進行名為“磁化定位核聚變”(Magnetized TargetFusion)的方法,計劃將氫同位素與氦結合,并利用海水作為燃料。采用該技術,可以使建造核電廠比傳統上便宜很多,并且帶來經濟和環境的雙重收益。雖然其技術可行,但融合過程存在難度。這項技術在1970年代被開發,但近些年沒有被廣發的探索應用。
General Fusion希望在2013年能做出可行的工作模式。此番融資將幫助該公司完成最初的開發和驗證工作。貝佐斯此次跨行業投資,顯然對核能新技術的未來寄予了很大的憧憬,這或許和他的家庭淵源有關。其祖父曾擔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區域主席。
比爾·蓋茨資助并擔任主席的地球能源公司的目標則是,讓核反應堆更小、更便宜,也更安全。這家僅有30人的初創公司最近完成了一個基本設計,使用核燃料理論上可以自主運行幾十年的核反應堆。目前公司正在尋求合作伙伴,希望建立一個實驗反應堆。
據估計,該想法需要數年的測試才能驗證實際可行性,為此則要投入數十億美元。其他挑戰還包括,如果打算把核反應堆建在美國,還需要改變美國核能法規,因為目前的法規甚至不包括地球能源所希望采用的技術類型。
蓋茨一直在研究能源和氣候變化的問題。在核反應堆的潛在優勢中,他看中這家公司有能力把垃圾變成燃料,產生出廉價、零碳排放的能源。“這是一個便宜的反應堆設計,并且運行沒有燃料限制。”他說,“但資本對于創新投資不足,尤其在那些政府法規不清晰的地#8202;區。”
這一項目目前已經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種子資金。除蓋茨之外,查爾斯河風險投資(Charles River Ventures)和Khosla投資基金去年也向其注資3500萬美元。核能領域的老將約翰·吉爾(John Gilleland)擔任該公司的CEO,并吸引了美國各地的許多科學家和兼職研究人員形成一個龐大的研究網絡。
在蓋茨看來,日本福島反應堆采用的是20世紀60年代第二代核反應堆,這與未來第四代核電站有著截然的差別。第四代核反應堆處理“殘熱”的方法更加先進。
此外, 電腦軟件仿真模擬手段也是核能產業創新的重要工具。利用軟件,核電站能夠預測到地震、海嘯波浪的地質變化。目前,地球能源的新反應堆也還是僅存在總部電腦軟件上的虛擬程序。但這已經足夠開展下一步:建造一個測試反應堆。目前他們正在尋找有意建造測試反應堆的客戶,它可能是一個電力公司或者某個國家,公司已經在爭取法國和日本兩個核電產業發達的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等也在其考慮名單之內。
那些認為摒棄核能將促使可再生能源更廣泛使用的人,可能會被當前的現實駁倒。福島核輻射事件發生后,德國隨即關閉了7座核電站,結果造成德國溫室氣體排放增加10%,部分原因是德國需要從捷克等火力發電國家進口電力。另外,盡管德國的太陽能補貼項目被環保主義者推崇,但火力發電建設仍相當盛行,過去10年中,有110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能力并網,是太陽能并網發電量的6倍。
盡管對于核能的創新、安全感性要求越來越高,勢必會提高建立核電站的成本,但這并不會阻礙核能的發展。因為除了對核能的擔憂,“人們對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的攀升也在擔憂,包括人們繼續需要通過匱乏的資源比如石油和天然氣,來滿足能源的需求。”阿瑟·漢納#8202;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