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十年中國用水缺口將接近10%,從GE、西門子等跨國巨頭重圍中殺出的碧水源決意成為水處理領域的最佳選手
設想一下,如果到2020年全國用水將有400億立方米的缺口—相當于十個北京市的總用水量,無水可用的人會不會就是你?并非危言聳聽,在超過七成的河流湖泊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種生活和工業用水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這一幕正是來自于中國水利規劃的描述。
自然的,對于這種基礎生活需求而言,其中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機會。碧水源(300070)就是一家專注于這一領域的公司。在2010年4月份登陸創業板后,這家中國最大的膜技術水處理公司一度成為第一高價股。某種程度上,這是資本市場對整個水處理行業的信任溢價。“我希望大家談到水資源問題時就能想到碧水源,就像談到水稻就會想起袁隆平一樣。”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告訴《環球企業家》。
即使全球最大的水處理企業納爾科大中華區主席葉鶯也承認,中國水處理市場非常分散,尚無一家領頭企業。與納爾科采用的化學方法處理污水不同,碧水源采用的是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MBR技術的核心通過微生物和孔徑不到1微米的膜過濾污水,去除污染物效率高、且占地面積是傳統利用化學、物理等方式的1/2至1/3。碧水源是繼GE、西門子后第三家掌握拉長型膜絲生產的企業,且占據中國MBR處理市政用水領域60%的份額。
碧水源的締造者文劍平早年在科技部社會發展司環境處任職。1997年,文辭去科技部職務,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攻讀了市政工程水資源管理專業博士,目睹了中國與國外在用水質量上的巨大落差后,2001年,文劍平回國創辦了碧水源。
文劍平早在科技部時就了解水處理最先進的技術是MBR,也能接觸到這個領域最厲害的研發人才。最初,碧水源只能通過給一些飯店這類的小項目做幾十噸水處理來積累經驗,設備也主要源自日本的進口。所幸文劍平很快找到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回國的海歸博士,組成了僅僅5人的初始研發團隊。關于研發細節,文不愿意多談,僅告知這是個耗費了六七年的漫長過程。文劍平打比方說,若現在的碧水源是天安門,當時則是一窮二白的延安窯洞。碧水源現在有超過200人的研發團隊,而其膜技術性能也與GE、西門子相比肩。
而文劍平的政府背景也使得碧水源在市政污水處理項目上更具優勢。2005年,碧水源投產北京密云再生水4.5萬噸/天回用工程,這是碧水源首次實現MBR技術規模工程化運用。密云水庫因所處地敏感,且水源復雜,開發區的工業廢水混在一起,因此處理難度極大。碧水源做成密云水庫項目之后,又后續做成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龍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中國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再后來碧水源占到中國MBR處理市政用水領域60%的份額。
轉移陣地
碧水源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當日漲幅曾達到了120%。文劍平對此卻感到“不高興、壓力很大”,他希望能更平穩地發展,而不是被放在資本市場炒作。然而上市之后的碧水源確可實現更大空間的業務領域—民用凈水市場。“工業雖然利潤高,但是市場有限,民用的(市場)可能會無限放大。所有做環保的上市公司加起來可能還不到400個億,而美的今年有接近2000個億。”碧水源營銷總監趙靖告訴《環球企業家》。
對于在市政領域如魚得水的碧水源而言,這并不是一個能輕易攻陷的市場。中國凈水器產業現有三千多家生產企業,其中有兩千多家是沒有生產資質的“黑廠”,總銷售額也只有三百多億人民幣。雖然市場上超過九成的凈水器都采用膜處理,但各種假冒偽劣現象層出不窮,以至于消費者失去了辨識能力。
比如,碧水源采用了碳加膜的雙膜法,在0.45平方米的面積內密布0.1微米(不到頭發百分之一粗)的小孔。在1小時內可以讓150升水凈化。但有的企業會片面強調通水量同樣可以達到150升甚至更多,但很多時候這是由于膜的小孔變大,在這種情況下,凈化水就成了空談。
自持擁有膜技術的核心技術,碧水源在2010年初開始進軍民用凈水器市場。與碧水源傳統工程項目相比,銷售渠道、凈水器的制造能力、品牌打造等都是全新考慮的問題。與從家電業延伸到凈水器生產的企業如美的、海爾不同,碧水源沒有家電領域的經驗,有著完全不同路數的打法。如現在凈水器的常規銷售渠道是國美、蘇寧等賣場,碧水源卻將渠道重點放置于居然之家等建材市場,趙靖認為凈水器更清晰的定位應該是新居裝修時就安裝的器材,而不是家電。同時,碧水源也在參股一些制造企業,來彌補在凈水器設備制造上的薄弱。
在這個高度魚龍混雜的市場里,碧水源還巧妙地利用了其上市公司的信用備書。文劍平拿出一部分期權來獎勵銷售商,只要做到一定規模就可以拿到碧水源的期權。“這樣我們就和銷售商成為一個共贏體。”
而除了在膜技術上區別于大部分競爭對手,文劍平還給自己的民用凈水器配置了一個時髦的功能“物聯網”—通過GPRS定位系統和后臺控制技術,碧水源可以做到對售出的每一臺凈水機進行實時監控。“如果凈水機在你上班時出了問題,我們也可以在網上關掉它。這個行業需要軟硬兼施。”文劍平解釋,“硬”就是必須凈化出安全、健康的水。而“軟”,就是通過這種實時監控來完成。
這種系統每個月會產生5元錢的上網費用,且會增加碧水源200元的設備成本。加上碧水源膜技術本身的成本就很高,文劍平決定采用高端民用的定位。為此他還配置了100多人的研發團隊。但即使如此,這位中國生物膜技術的領先者也承認,由做工程這種非標準市場轉型成大眾標準用品市場,碧水源的挑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