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石油并沒有因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而延宕,相反卻成了油氣巨頭更激烈的逐鹿場
過去7個月里,羅伯特·戴德利(Robert Dudley)上演了好萊塢電影《獨立日》式的劇情—他在去年10月份臨危受命,成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搖搖欲墜的英國石油集團公司(British Petroleum,以下簡稱BP)的CEO。他要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BP百年的聲譽以及海上石油這一全球石油資源延續的希望。
在快速剝離、出售了近250億美元資產用以賠付后,戴德利在5月份—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周年之際,開始了他首次對新興市場巴西、中國、印度的訪問。5月25日,在接連拜會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高層和中國能源局領導的間隙,戴德利接受了《環球企業家》采訪。“我們出售的大多是陸上一些比較成熟或老舊的資產,而海上和深水資產比重其實有所提高,”他指出:“經歷這場災難后,我們會更加審慎,但不會因此對深海失去信心。”
被奧巴馬稱為堪比“911恐怖襲擊”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后,美國暫停了當年3月才剛剛解禁的近海石油開采,并宣布6個月內將不再發放新鉆井許可,墨西哥灣當時現有的33個深海油井的勘探活動也全部暫停。
這一審慎態度曾讓人對深海石油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從全球范圍看,陸地和淺水石油產量已接近峰值。事實上,近年來全球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有近一半來自深海,探明儲量約1000億噸油當量,占全球石油資源總量的34%。“我們預計更高比例的全球能源消費將來自深水—會從目前的7%增長到2020 年的9%。”戴德利說。
“媒體過于悲觀了,隨著易開采、低成本的油氣資源越來越少,海洋油氣開發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重要。”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査道炯對《環球企業家》表示。迫于石油行業與墨西哥灣沿岸各州的壓力,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10月12日,提前7周取消了深海鉆探禁令。
尤其在最近兩個月內,全球深海石油領域變得更加活躍。3月1日,美國石油與天然氣產品生產商諾貝爾能源公司(Noble Energy)獲得了美國發放的墨西哥灣深海鉆探許可證,這是自石油泄漏事故發生后在墨西哥灣的首個深海鉆探項目。5月12日,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在墨西哥灣的五處深海油井進行鉆探作業的計劃再獲批準。戴德利向《環球企業家》透露,BP在墨西哥灣的原有深海油田已恢復生產,但對于新的深海勘探仍需得到美國政府的審批。“沒有跡象顯示,美國政府會對BP另眼相待。”他說。
事實上,BP在海上石油上的步子比過去更快了。今年以來,BP已在安哥拉、澳大利亞及中國簽署了4份深水勘探合作協議。5月10日,BP又宣布獲得巴西政府監管部門批準,將于近期完成收購丹文能源旗下位于巴西的十個油氣勘探生產區塊。唯一的壞消息是,BP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價值160億美元的換股交易,以及共同開展的北冰洋油氣勘探計劃,卻因種種原因遭否決。
“深海石油鉆探的風險永遠不會消除,我們需要做的是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安全性,但不是因此而舍棄。”戴德利表示,BP將把更多精力放在深海石油、天然氣以及以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資源上。在他看來,這些前沿領域是全球石油行業未來的重要增長點,也是BP得以體現技術優勢的領域。
新組合
在戴德利看來,過去1年盡管公眾和媒體對海上石油的未來有很多討論,但其并未有實質放緩。不過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還是會改變這個行業的一些游戲規則。
“這次事故讓我們認識到,像規模如此之大的災難性的事件,并不是每家公司獨立能夠應對的。所以現在在一些高難度條件下的超深海作業區,以及技術難度高的作業區的應急計劃和措施,正在由全行業,由各家公司協同來制定。”埃森哲全球能源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阿瑟·漢納對《環球企業家》表示。
的確,漏油事件發生后,整個石油業都因為沒有為大規模泄露事件做好充分準備而備受批評。世界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雪佛龍(Chevron)和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在事故發生后,共同斥資10億美元組建一家合資公司,開發應對墨西哥灣深海石油泄漏事件的反應與圍堵系統。
巨頭們確實應該在這方面做出表率,因為過去幾十年間,深海石油作業的核心技術一直由歐美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壟斷。BP、埃克森美孚、殼牌等10個大公司擁有73%的深水儲量。
這源于在向海洋進軍過程中,除了安全性需得到進一步重視外,如何平衡效益和成本投入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門檻。就勘探鉆井成本而言,陸上、淺海與深海成本的比例大致為1∶10∶100,甚至更高。相比陸上,海上石油開采更是高風險、高技術、高投入。陸上每鉆井一米耗資約1萬元人民幣,而海上鋼結構平臺,每平方米造價就高達兩萬美元。建設一個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資將在3億到6億美元,一個大型油田總投資將高達20億至30億美元。這也是海上石油開采令人望而卻步的原因。
受技術和資金限制,中國深海油氣開發多采用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的方式,在近海石油勘探和開發技術上進步神速,但在深水領域未實現大的突破。“中國在一些單項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做成一個綜合性的鉆井平臺,從全球來看,還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中低端水平。”査道炯認為,中國的油氣企業還處于一種“尷尬”局面,對于一些關鍵技術,“在同等情況下,你拿更多的錢,人家也有可能不愿賣給你。”
不過,BP卻并不敢輕視來自中國的這些“NOC(國家石油公司)”們。戴德利特別提到了在他來訪前夕,中海油剛剛試航的一個新鉆井平臺,表示“我們也在向他們學習”。
戴德利所指的是5月23日、24日,中海油相繼公布的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和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即將試航的消息。“海洋石油981”設計鉆井深度超過10000米,“海洋石油201”則是全球第一艘同時具備3000米級深水鋪管能力的船型深水鋪管起重船,可以在除北極以外的全球無限航區作業。
除了在技術上開始贏得同行尊重外,中國海域與墨西哥灣、巴西海域、西非海域一起,是全球公認的未來海上石油富油區。全球石油巨頭想要在中國海域有所作為,與中國企業合作無疑是一個必選項。
BP把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視為其重要戰略,這更基于其對全球能源消費趨勢的判斷—在2030年以前,全球新增的能源需求將超過九成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而中國可能又會占其中的四成。對于這樣清晰的需求而言,絕大多數仍將通過國有石油公司來實現—顯然,在包括海上石油在內的每一個領域,中國市場和中國公司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