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廣泛的創新視角、開放的企業文化和靈活規范的管理體系,是中國民企發展的對策
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大環境中,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和主要發展動力。然而,民營企業的總體存活率卻不容樂觀—只有一小部分民營企業可以成功地發展為穩健的大型企業, 而大多數民營企業僅能維系幾年的生命?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民營企業的成功之路具有相似性,一般會經歷3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市場地位:這個階段是企業的創業期,一般會持續2至3年,大部分民企都在這個階段闖關失敗。這個階段企業的做法通常是,通過向市場快速投放獨特的產品或服務以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因此,企業往往具有對業務大膽投入的特征,企業領導人作為靈魂人物, 對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帶領團隊很快將市場洞察結果轉化為有形的產品或服務。
第二階段:擴大市場領先地位:該階段是企業的擴張期,通常持續3至5年,但有些企業也會在此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在這個階段,企業的業務關注點是快速擴張并將成功模式快速復制到新的領域、區域,實現規模化經營,鞏固企業市場領先地位。
第三階段:蛻變商業模式:這個階段的企業需要具備對業務模式創造性的思維。雖然企業已經是具有一定規模的行業領跑者,但是現有業務的發展空間已經趨近飽和,同時,其商業模式不斷被后來者復制甚至加以某些創新,市場份額被蠶食,增速開始放緩。所以,迫于外界的變化或者預見變化的來臨,企業領導者或許會通過商業模式蛻變尋找新的發展杠桿。
當民企開始遇到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瓶頸時,增長速度會放緩,這時企業需要通過轉型克服這些瓶頸。所謂轉型是指企業通過對業務和管理進行結構性變革,獲取經營績效大幅度提升。它具有系統性、跨越性、階段性特點。
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會遇到不同的管理挑戰。第一階段的民企規模小且運營靈活,其管理體系往往是建立在“應急”的基礎上的,內部管理復雜程度不高;第二階段的民企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核心能力難以復制、領導力薄弱及人才短缺、運營效率下降三大管理難題,如何構建管理體系是本階段企業的重中之重;第三階段民企所面臨的挑戰是已經建立起來的管理系統難以匹配新的商業模式和各個管理單元之間缺乏協同,因此,本階段企業應重點關注管理體系的調整。
我們認為,民企轉型可以從構建三個方面的管理能力著手,即:創新成長戰略、運營管理體系和組織與人才。創新成長戰略—通過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強銷售團隊整體銷售能力,建立以客戶需求為軸心的客戶關系管理模式,加強研發能力等方式幫助企業獲取新的發展機遇;運營管理體系—通過規范管理流程、加強管控能力,幫助企業復制核心能力以實現快速增長,或通過建立共享服務中心實現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組織與人才—通過領導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與業務模式相匹配的組織、治理架構和企業文化以支持業務戰略落地。此外,民企可以加強信息系統規劃和服務能力,以求最大化業務價#8202;值。
面對一個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民營企業需要審慎評估外部變化的總體狀況以確定自己的發展策略,并時刻準備好適應新的、動態的成長模式: 商業模式創新和快速復制將持續出現,創新和復制之間的界限逐漸淡化,改變的周期也越來越短。但是,無論外部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民營企業必須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更加廣泛的創新視角、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和靈活規范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