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相接觸時,往往首先會表現為互相沖突,進而彼此交流、兼容,最終被提升整合為一種更具普世價值的文化。這種文化在承認彼此個性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為雙方所共有。接著這個新的文化系統又會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下一輪的:接觸、沖突、交流、兼容、整合,形成更為豐富的文化形態。中國文化也同樣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沉淀、重構的結果。
第一次整合:
中國本土文化的自我調和與完善
夏、商、周三代文明起于中原地區,中原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主干和根脈,自古就有“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孔子在《論語》中說:“周繼承了夏商兩代的文明,我尊崇周代的文化?!保ā墩撜Z·八佾》篇載:“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T子之學多是在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升華的。
與此同時,齊魯文化區形成前,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其文化注重倫理與傳統;而鄰海的齊國文化,相對而言,更為崇尚個體,講求革新。兩種文化在不斷的沖突、磨合中逐漸融合,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齊魯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等等眾多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在以同樣的方式不斷地接觸、沖突、交流、兼容、整合,最終共同構成了華夏民族的本土文化系統。
第二次整合:
佛教文化傳入,儒釋道主體文化形成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普世文化體系,以儒家哲學作為核心價值體系。與世界上其他以宗教為主的文化體系不同,儒家文化具有更強的包容性,也正因如此,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并沒有造成某一種文化的湮滅,相反中國的文化體系和價值體系都因此而變得豐富和多元。儒家思想主張積極入世,強調仁、義、禮、智、信的人格規范,其核心是“有為”;道家思想主張順自然、因物性、知止逍遙,核心是“無為”; 而佛家思想則告訴人們放下、解脫,是一種出世主義。
三種文化在沖突中完成了彼此的良性吸收與融合,這個過程不是幾種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改造和提升。到隋唐時期,形成了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文化完成了與中國儒道文化的整合過程。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各得其宜,中國形成了以儒釋道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
第三次整合:
儒西釋道多元新文化
與佛教的傳入不同,西方文化是伴隨著堅船利炮而來的,許多當時的精英知識分子面對屢戰屢敗的社會現實開始反思,最終他們把導致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他們認為要避免亡國就只有徹底“打倒孔家店”,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至此,幾千年來影響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第一次與另一種文化產生如此強烈的沖突,以致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于是有了我們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一系列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中國文化并不十分的完美,傳統文化中也難免有糟粕,但全盤否定無疑是倉促中的精英知識分子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做出的一個倉促選擇。
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經歷了一個從自我陶醉到全盤否定的過程,時至今日,越來越多先覺的中國人開始從這種倉促的選擇中掙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而近一個世紀的西學東漸,也使得中國人對西方思想有了一個相對理性的認識。在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重新認識并有選擇的復興和創新傳統文化,無疑將是中國未來文化發展方式的一種有益嘗試。
余英時在評論錢穆的思想時曾提到“中國文化系統將因吸收外來的新元素而變化,卻不能被另一系統(西方文化)所完全取代。只有在經過現代洗禮之后仍能保持其傳統的特色,中國文化才算是真正獲得了新生?!?/p>
佛教的中國化過程經歷了近千年的時間,如果說這個過程太過漫長,那么在今天信息時代的傳播方式下,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這一輪整合的周期無疑將大大縮短。也許在未來五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中國的文化主體將會是儒西釋道的大融合,而這種文化也許將更具有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