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記者:詹總,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我看過貴企業的企業文化內刊,內容豐富多彩,極有文化底蘊,說明東洋炭素是一家注重企業文化的企業,先請詹總講一下貴企業的企業文化是什么,貴企業都舉辦過哪些跟文化有關的活動?
詹國彬: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我們東洋炭素的企業價值觀就是三個滿意:客戶滿意、老板滿意、員工滿意。我們企業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這三個滿意展開,它們是并行不悖、三位一體的,并沒有先后之分。我對企業的理解是:企業是人類最理想的集體活動場所,在其中一系列理性地改變物質形態的勞動中,人類能夠增進對自身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理解,并通過這種集體勞動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說,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文化的表現。有些企業一提文化,就是搞個活動,搞個福利,這是把企業文化理解偏了,文化是基于一個核心價值觀而延伸出來的。
記者:我看過詹總的《中國文化與中國制造》,您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那么傳統文化究竟給我們中國人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詹國彬:第一,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由多民族融合而來,但是由于文化向心力的影響,大一統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比較強烈。第二,人性本善的道德判斷。《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來本性善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習性產生差異。傳統的儒、釋、道三家都講類似的道理。佛家講自性圓滿、我即是佛;孟子講 “求放心”,是指人的善良本心生來俱在,由于被環境污染了就逃逸掉了,人的一生是把放逸的心再追求回歸的過程。這與西方思想講的人性本惡截然不同。西方認為人是帶著“原罪”降臨的,人的一生要通過贖罪的行為獲得救贖。第三,內圣外王的道德追求。所謂內圣就是指通過體驗天道和自身的道德修煉而達到的最高人生境界,其表現形式可以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十個字概括。外王是內圣的自然結果,不是通過強權而獲得的,道德修養最高的人應該就是加冕的王者。歷史上尊稱孔子為“素王”就是這個道理。第四,“天人合一”的認知觀。自然界、人體和人類社會都是在陰陽五行相生相克而交織的體系中存在的,天和人是在同一個道理的支配下而交感存在的。這也是中醫基礎。第五,思維缺陷。中國文化中缺乏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為外在對象進行研究的科學思維。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的泰勒士、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早期自然哲學伊始,就把自然界作為一個外在的對象來研究,可以說是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認識論基礎。這與中國的“天人合一”思維截然不同。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
記者:醒獅國學院有一個觀點“儒西釋道”文化大融合,和您所提倡的“回歸傳統文化中對于本真良知的追求,又要尊崇科學的創新精神”可謂異曲同工,您覺得東、西方文化應如何交融、平衡?
詹國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深刻的話題。有一門學科叫做“東西方文化比較”,就是專門研究這些東西的。總體上,我認為中國人是內向、內省的,而西方人是外向的。中國人內向,所以才會每日三省其身,每天都會反省自己的道德良知,這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心性之學。西方不能說排斥這些東西,但西方人總體上是外向,傾向于把外部的世界,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對象來研究。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一直是存在的,譬如中國制造業就是一個融合。制造業本身是西方的東西,而中國人引進來,這就是一種融合。再往深里挖,制造業里有中國文化的體現嗎?有,就是稻盛哲學,又講良知,又講利潤,又講制造,又講創新。另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文化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個融合,譬如它的語言一部分來自漢語,還有外來語。幾乎現代語言、科技用語都是外來的,這就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制造業
記者:您覺得當前中國的制造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有哪些?
詹國彬:中國人善于學習,善于“拿來”,模仿能力強,但是如果只靠模仿,而忽略了現代制造業背后的科學精神,缺乏創造精神,那會出很大的問題。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自有的東西、創造的東西很少。在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持續表現出來的是中國人原創價值的缺失與對生存環境的破壞。而基于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價值的理解承傳而來的“敬天愛人”的價值觀也遭受唾棄。相對而言,鄰居日本在高舉西方科學主義大旗的同時,也不忘弘揚承傳自古老中國的東方價值觀,并據此傲然立足于世界之林。當年在日本留學時,日本老師也曾經感嘆,從中國來的留學生都很優秀,但在他們身上很難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反而在日本還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值得我們深思。我有時在想,也許現代日本比現代中國更 “中國”,或者說,更“唐朝”!所以,高舉“敬天愛人”大旗又創立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先生誕生在日本,而非中國。
記者: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詹國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格追求,譬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樣一些東西,因為各種原因,政治的,歷史的,從知識形態、文化形態、社會實踐上不存在了,丟失掉了。但是又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若隱若現,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在中國人的血液里還存留著。改革開放三十年,更多的是激發人的物質欲望,而內心深處所遺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優良的東西,本來是可以平衡這種物欲的,卻被丟掉了。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虛張聲勢的民族主義于事無補,回歸對人的本真理解以及基于此而建立的全面教育體系(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傾聽“天道”的指引和“天命”的召喚,崇尚科學才是今后發展的根本。既要回歸傳統文化中對于本真良知的追求,又要尊崇科學的創新精神,而不只是簡單地把西方的科學結論拿過來,這樣只能制造更多的模仿。
記者:制造業中的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同一企業中人員的文化素質差距很大,您覺得在制造企業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將企業文化從高層透徹的落實到基層?請您結合案例介紹一兩點具體的成功經驗。
詹國彬:關于這一點,稻盛哲學是很有用的,一定要從管理者自我做起。孔子說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領導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企業乃至企業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從自我做起,領導者做好了,大家都會跟著做。
我們企業文化的三個滿意,有一個是員工滿意。我們一年有兩次員工滿意度調查,都是員工最關注問題的調查。像薪金待遇、工作環境、福利漲薪、培訓學習等問題都用問卷的形式讓員工作答,聽取員工的心聲,每年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我們企業還給員工提供廣闊的晉升空間,一共有四種晉升渠道:管理層、技術層、事務層、操作層。每個員工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選擇符合自己的晉升渠道,這對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詹國彬 上海東洋炭素有限公司董事 總經理
日本東洋炭素號稱全球最大的EDM用石墨生產商,年產11000噸,其產品線覆蓋高、中端市場,廣泛應用于汽車、模具、壓鑄、塑料、壓鑄、鍛造等模具行業。
上海東洋炭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公司位于上海市松江工業區,是日本東洋炭素株式會社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公司主要生產、加工、銷售各種電刷、電炭產品和特種石墨制品、產品廣泛應用于半導體、冶金、有色金屬、家電、機械、模具、汽車、石油、化工、造紙、玻璃、航空航天等工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