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僅一年的中國樂谷一躍成為國際流行音樂的新標桿,北京平谷國際陸港以年通關量200%的速度增長,平谷著力打造的“四谷”——“生態綠谷”、“京津商谷”、“綠能新谷”和“中國樂谷”已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的發動機
今年上半年,誕生僅一年的中國樂谷一躍成為國際流行音樂的新標桿,北京平谷國際陸港以年通關量200%的速度增長,新能源產業持續獲得國家科技部門支持,旅游休閑等產業方興未艾……
作為曾經的農業大縣,平谷區近年來正在迅速擺脫這一傳統形象。通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平谷不斷注入新的發展理念,強化社會投資,一系列大項目紛紛人駐,在碰撞與融合中引發了強烈的“鏈式反應”,實現了地區經濟結構的華麗轉身。
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
經濟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破解的重點難題。一般談轉型往往指向發達地區,因為轉型意味著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發展模式的優化更新和發展路徑的重新選擇等等,這些都需要本錢。平谷轉型的本錢在哪里?平谷轉型的出路在哪里?
作為首都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平谷區一直堅持生態立區、生態強區的發展理念,其產業發展遵循生態規則,凡是生態不達標的企業無論效益多好均“一票否決”。不重數量重質量,高生態準入門檻提升了平谷經濟增長的含金量。
“十一五”時期,平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年均增長15.6%,位居5個生態涵養發展區之首。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286億元,年均增長23.7%。與此相對應,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43.7%和52.7%。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十一五”初期的15:47:38調整為10:43:47,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質的飛躍。
超常的發展速度讓平谷人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思路決定出路。
平谷瞄準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先發展“七大新興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主攻方向,確立了“十二五”時期“一區三化四谷”的戰略目標。即以建設首都生態強區為目標,以加快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為主線,打造生態綠谷、京津商谷、綠能新谷和中國樂谷。
依然是生態優先,但其內涵與外延急劇擴大。每一個“谷”背后都有一個主導產業做支撐。文化創意、物流口岸、新能源、旅游休閑等產業將區域優勢與國家發展規劃準確對接。
“12%以上沒問題,我們力爭15%。”今年年初平谷區委書記邱水平在談到平谷“十二五”經濟增速時脫口而出,2015年平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目標是10000美元。
這一充滿挑戰的戰略性思維,無疑讓平谷人的發展信心更強。今年上半年,平谷的各項經濟指標“看起來很美”。
面對貨幣政策收緊、通脹壓力加大等復雜形勢,平谷上半年實現GDP60.1億元,同比增長15.4%,比去年同期高出7.3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高出7.4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2億元,同比增長24.7%;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9億元,同比增長42.3%,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
高端起步激情成就夢想
經濟轉型不是我國發展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經濟轉型的階段。問題是,經濟轉型需要付出成本,平谷能夠承受轉型背后的高成本嗎?
一個新概念可以激發無窮想象,一個好理念可以帶動一方經濟。中國樂谷,2010年以前在地球上還沒有坐標,窮盡搜索引擎也“沒有相關資料”。現在,打開百度搜索關鍵詞“中國樂谷”,705000個相關詞條映入眼簾。從提出概念到繪就藍圖,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舉辦國際流行音樂季、創設投資基金、成立樂谷產業聯盟……一大批音樂產業項目涌入平谷。
2010年,平谷提出打造國內乃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樂產業集聚區的構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中國樂谷不但被批準為首都音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而且被納入北京市“十二五”專項發展規劃。今年四月,平谷把傳統文化品牌桃花節升級為桃花音樂節,小天后艾薇兒、小皮靴、魯尼樂團等國際一線演出陣容登場亮相,引發了史無前例的轟動效應,樹立了國際流行音樂的新標桿。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劉淇批示:“中國樂谷高端起步,祝越辦越好。”
與此同時,平谷區政府與中國唱片總公司、歌華集團等實力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唱片博物館.中國原創音樂基地、音樂人小鎮、虛擬樂谷、雕塑博物館等近40億音樂產業項目堅持國際化理念,高水準定位,高起點推進。沒有什么比創造一個全新的事業更讓人激動人心的。
如果把推動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本、資源、人才等各種要素在同一坐標描成曲線,其相交的點就是協調互補的點,也是成本最低、產出最大的點,平谷以三產帶動推動經濟轉型顯示出這樣一種簡單實用的智慧,用科學的低成本推動高速度的成長。平谷正在完成這一創舉。
中國樂谷建設遵循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目前正在與市發改委、大唐輝煌影業等部門、單位發起成立北京服務文化創新發展投資基金和中國樂谷產業發展基金。基金總規模150億元,首期募集15億元,重點投資于中國樂谷等市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其中與音樂相關的產業不低于70%,將為中國樂谷首期規劃項目提供金融支持。
與此同時,平谷匯集高端智力資源,開啟樂谷頭腦風暴。通過成立專家委員會,閆肅、李雙江、卞留念等一批高造詣、高成就的藝術家相繼加盟,為中國樂谷的高水平建設出謀劃策,借助知名音樂人的影響力、創造力、凝聚力,完成平谷經濟的低成本轉型。
平谷出海一切皆有可能
經濟轉型必須擺脫傳統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束縛,因此存在著如何將發展模式優化創新的問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谷利用日益提升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等要素稟賦,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口岸經濟、旅游休閑等產業,打開北京出海口。
平谷區馬坊鎮,歷史上曾經是皇帝御馬之地。“軍糧積如山,車馬運征埃。邊關用武地,供給亦勞哉。”唐朝詩人李青云的《洵河渡》反映了平谷自古至今都是“物流”不息之地。
優化勢必要打破舊有觀念,創新意味著先行先試,承載的壓力與未來的發展成果成正比。當初,平谷提出發展馬坊物流口岸經濟的時候,曾遭到很多專家的質疑,“簡直是不著邊的事。”
隨著京平高速貫通京津,經過海關、檢驗檢疫、京津兩地及平谷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7月,北京平谷國際陸港正式通關運行,成為北京新的出海口。目前,該陸港年通關量以200%的速度增長,已有中海油、中石油、寶馬公司、瑪氏食品等國內外上百家進出口企業入場作業,平均月集裝箱通過量達到1000多個TEU,曾經的疑慮之聲不攻自破。
北京平谷國際陸港規劃占地3平方公里,一期占地570畝,總投資2億元,擁有完善的現代化通關檢疫設施、物流基地保稅倉庫、貨物監管堆場等監管設施。如果以馬坊為圓心、100公里為半徑劃一個圓,在這個“1小時經濟圈”內,諸如濱海新區、北京亦莊開發區等數十個重量級開發區都被納于其中。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一步到位”的原則,該陸港采取直通分撥的“一站式”通關模式,實現了“一次報關,一次報檢,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免去了企業在北京、天津之間往返兩次報關、兩次報檢的奔波之苦。
馬坊物流基地與普洛斯集團、嘉民集團等物流基礎設施提供商進行積極洽談,建設電子商務產品集散與流通配送中心,淘寶、亞馬遜、夢芭莎等電子商務企業正在陸續入駐。與此同時,一張“物流中國”電子信息網正在全國鋪開,每天共享50000余條各地的物流信息,強力推動平谷商貿、物流等產業發展。
正如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所言,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正是憑著超常的思維與干勁,新興產業在平谷強勢崛起,實現了超常規發展。與物流產業相得益彰的是,平谷正在全力推進旅游、新能源等朝陽產業發展。御馬坊度假城、夏各莊新城度假區、金海湖歐陸風情小鎮、丫髻山五星級度假酒店等一系列高檔次旅游度假酒店相繼開工,紅酒莊園、會展中心、健康療養中心等將成為京東又一休閑度假勝地。
就在前不久,首期規劃面積133公頃的北京綠能產業基地在平谷拔地而起,一條上百米由近萬片非晶硅薄膜太陽能極板鋪成的陽光之路,成為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屋頂電站。這一擁有國內最大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生產線,投資總額超過40億元。隨之而來的是生物質發電、半導體產業園、綠能高端設備研發制造項目、超濾膜組件、膜生物反應器等一批重大綠色環保項目相繼落戶平谷,新興產業的壯美藍圖正在“生態綠谷”北京平谷的大地上精心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