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區發展模式的一種有益探索,溝域經濟在過去的一年中,迅速從星星之火躍升為燎原之勢。在全市擁有l公里面積以上的2300多條溝域中,具備條件并已被各級政府確定發展的溝域達到了229條。
星火燎原的分水嶺,是2010年北京山區七條溝域發展規劃的國際招標,規劃成果的集中展示,以及市領導高度肯定帶來的巨大宣傳效應,讓有志于旅游、現代農業等投資的商人們相信,北京的溝域經濟發展已經駛入了快車道。
不過,溝域數量的迅速擴容,對山區發展而言,卻未必是形勢一片大好,這其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占有絕大多數,“快車道”恐容量不夠、限速明顯。
一來,北京山區雖有17條溝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溝域經濟,但主要為原有溝域自我發展的民俗旅游升級而來,本身的快速發展仍有規劃、土地、產業選擇等多重約束,其發展尚處于探索轉型階段。
再者,具備條件的229條溝域大多基礎薄弱、特點雷同,能稱得上的優勢無外乎具有生態、人文等資源,但多數溝域缺乏統一的規劃布局,投有大型的投資商進行整體的功能性開發設計等,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城市人群的不同休閑需求,倘若讓城區市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溝域經濟絕非好事。
溝域經濟喧嘩背后隱憂浮現,一哄而上的山區到底該邁向何處?事實上,回顧17條溝域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這些溝域的涌現與近幾年北京體閑產業的興起不無關系。正是源于城市居民日益強烈的休閑需求,先知先覺的17條溝域依托其交通區位優越。生態環境優良的優勢,由原來的自我建設、無序發展,逐步演變為政府引導、科學發展,這其中,由懷柔的虹鱒魚一條溝演變而來的雁棲不夜谷,便是最具典型的代表。
在更長遠和審慎的發展謀劃中,剖析雁棲不夜谷的發展個案,分析其發展不同階段面臨的不同問題及解決之道,從中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性,則有利于全市溝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溝域發展的基礎
到底什么樣的溝域算得上是具備了發展條件?這在完成了虹鱒魚一條溝到雁棲不夜谷蛻變的操盤手,雁棲鑲黨委書記郭小衛看來,溝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景區或者景點作為發展的支撐。
雁棲不夜谷用成功的事實印證了景區帶動發展的觀點。據了解,雁棲不夜谷是蓮花河休閑垂釣和神堂峪民俗旅游兩條產業溝的總稱,其前身是享譽京城的懷柔“虹鱒魚一條溝”。隨著1993年神堂峪自然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在“開發一條溝,致富一條溝”的發展設想下,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鼓勵當地村民和外來投資商發展垂釣養殖和民俗旅游業。到2003年,“虹鱒魚一條溝”內相繼建起了近百家垂釣園、度假村,溝內5個村中的大多數農民開始從事民俗旅游業,“虹鱒魚一條溝”在京城也小有名氣。
神堂峪景區的開發建設為不夜谷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2006年,北京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鋪開,不夜谷的雛形也悄然成形。借助新農村建設,雁棲鎮在溝域內安裝了700盞太陽能路燈,修建了標志性門區,整臺了五個行政村的資源,初步讓兩條產業溝亮了起來,“不夜谷”應運而生。
而完成“一條溝”到“不夜谷”的真正升級,2007年雁棲鎮籌集1.7億元資金的大手筆投入起到了關鍵作用,利用這些資金,溝域的環境美化、景觀打造、民居改造等工程相繼完成,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也進行了有機結合,文藝演出舞臺、農耕文化展、文化長廊、中國鄉村藝術品大集市等工程先后實施,使“不夜谷”真正走向了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
“北京山區要選擇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要從功能定位搞清楚山區是干什么的。”在郭小衛看來,山區溝域的發展主要依托于首都龐大的休閑消費市場,能否發展的關鍵是如何吸引到城區的休閑人群,溝域內只有有了人流,才有必要建設一些休閑設施,才有可能把人留下來消費,而這一切實現的前提就是溝域內必須要有旅游景區或者景點去帶動發展。
即便是沒有成型的景區或者景點,郭小衛指出,起碼發展溝域經濟的山區要有山、有水、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否則根本無法體現出區別于城區的溝域特色。
除了景區、生態等溝域發展的硬約束外,郭小衛指出,山區的原住村民同樣不可或缺,因為只有原汁原味的山區農民提供的服務,才能給城區居民帶去不一樣的休閑體驗。采訪中,郭小衛一再強調,“溝域并非一個圍欄之內的旅游景區,而是一個景區、生態、原住村民三大要素融合而成的物理形態,思考溝域經濟發展的出發點應該放在如何通過休閑經濟的發展,把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使其進入三產服務領域。”
通向成功的法門
城市居民對溝域經濟創造出的山區休閑新空間的接受度逐年大增,這使得山區的主政者們紛紛把發展溝域經濟列入了年度施政內容。但市場有需求、政府有意愿并非代表著溝域經濟就能在北京山區遍地開花。
溝域經濟從概念通向成功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小衛曾在多個場合指出,山區溝域的發展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外來投資商參與其中,規劃是首要因素。“有了規劃,招商引資特別容易,有的是找上門來投資的。”
雁棲不夜谷能夠成為溝域經濟的發展樣板,規劃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了解,由于虹鱒魚一條溝的最初階段主要為山區農民自我建設而成,缺乏統一的設計和功能劃分,這也因此成了2006年雁棲鎮以溝域經濟發展理念提升改造虹鱒魚一條溝的瓶頸所在。
為確保“一條溝”向“不夜谷”的建設升級,雁棲鎮聘請了兩家專業旅游設計公司對“一條溝”的項目規劃建設現狀、總體布局與建設重點、旅游景觀文化提升工程等10項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證和規劃設計,制定了《北京市懷柔區雁棲不夜谷旅游規劃》,“一條溝”才得以脫胎換骨。
事實上,規劃的缺乏在如今的溝域經濟建設中并非個案。由于一些溝域對農民的自我發展一味放任,即便在近年來確定了以溝域經濟理念統領發展,但囿于認識、資金等等因素,遲遲未能形成指導溝域科學發展的統一規劃,致使溝域經濟理念在一些山區的現實發展中形同“空中樓閣”。
郭小衛指出,現階段的絕大多數山區溝域,農民的自我發展并未形成氣候,投資商的進入也相對較少,盡可能地避免走類似不夜谷發展初期“農民自我發展一
政策引導發展——政府規范發展”的老路,可以在高起點上規劃先行。
而有了規劃也只能算是按下了溝域經濟發展的啟動開關,在規劃的指導下,政策上能否有突破,才是規劃從理想邁向現實的重要一環。“說到底,就是農村集體建設土地的政策突破問題。”郭小衛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溝域在規劃之時,都會涉及建設用地指標的增加問題,但其實沒有一條溝域能夠真正增加建設用地,這已經成為山區溝域引人大型投資商面臨的天然障礙。
建設用地增加無望,雁棲鎮在不夜谷的農民住宅建設標準上進行了政策突破。“政策規定,農民只能用三分地建住宅,但并未明確住宅的層數多高。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對不夜谷內的民俗接待村官帝村進行了升級改造,依據規劃,該村的住宅全部設計為兩層,一層作為民俗接待使用,二層主要為自住。”郭小衛說,農民住宅向空間發展實屬無奈之舉,雖然規劃、土地、住建等部門對這種方式仍不認可,但如果山區溝域連起碼的旅游接待能力都不具備,還何談依托首都休閑市場去發展溝域經濟。
當然,如同其他的重點建設區域一樣,政府對溝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同樣非常重要。河道整治、道路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等公共服務配套建設,都有賴于政府的投資。
政府投資不僅僅會帶動社會投資的積極跟進,最終的體現還是農民的致富增收。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雁棲鎮對不夜谷基礎設施建設超過1億元的投資,直接帶動了3億多元的社會投資參與不夜谷的旅游開發,農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長,雁棲鎮也因此成為了農民人均收入第一個過萬的懷柔山區鄉鎮。
溝域發展如何可持續
無論是山區溝域還是城區平原,能否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都為各界所期許。
“溝域內人流的迅速增加,直接帶給溝域所在政府的考驗便是管理的壓力。”郭小衛坦言,這與溝域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區有著直接關聯,由于溝域過去的吸引力不足,溝域所在政府的管理往往只體現在對內部一兩萬人的調控,而對于洶涌而至的數十萬外來客流,往往會表現出手忙腳亂。
具體到雁棲鎮對不夜谷成功的管理經驗,郭小衛將其總結為兩個“到位”,即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責到位和政府的服務到位。
郭小衛解釋說,為維護好不夜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秩序,雁棲鎮專門設立了“雁棲不夜谷”生態管護辦公室。由一名副處級干部兼任辦公室主任,從城管和城建科抽調兩名同志任副主任,林業、水務、旅游、綜治、安全生產等科站所負責人為辦公室成員,確保各職能部門對溝域的監管到位。
同時,鎮里從林業管護員、水管員、鄉村公路管護員隊伍中,選擇20名人員組建成“不夜谷”生態管護大隊,對溝域內的環境衛生、食品安全、護林防火、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土地管理、河道排污等多項內容進行綜合管護。
在服務到位方面,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了不夜谷的品牌宣傳上,通過舉辦“企業家虹鱒魚垂釣大賽”、“虹鱒魚美食文化節”、“清明風箏會”、“端午民俗美食風情節”等活動,持續擴大不夜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參與不夜谷的建設發展。
此外,推動品質的再升級,也是類似不夜谷這樣的溝域發展到現階段的當下盤算。郭小衛直言,現在的不夜谷,其接待能力已經趨于極限,每到周末整條溝域都會擁堵不堪,這使得游客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與溝域從中獲取的收益極不相稱,這要求不夜谷必須逐步提升檔次、品質,植入一些高端消費項目,限制低端人流的無序增長,最終形成來的人減少,但收入仍會增長的良性格局。
“溝域品質升級是個永恒的話題,一些率先發展起來的溝域就應該逐步向品牌、高端發展,與一些后發溝域形成梯次,以滿足城市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否則200多條溝域都在爭取同一層次的客源,相當于200多人爭搶一塊肥肉,最終只會大家都餓肚子。”郭小衛說。
提升品質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增加一些具有體驗性質的旅游設施,使溝域的休閑功能更趨豐富,“現在游客在溝域里是白天看山,晚上侃山,其實就是缺少能玩的東西,這是溝域持續發展的硬傷,溝域的設計者們應該對此提前謀劃。”郭小衛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