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標桿性的世界城市,紐約曾經歷過城市產業轉型的過程。從某種程度而言,其產業轉型、服務業崛起與世界城市建設是相互支撐、共同推進的。紐約產業轉型與發展雖然是在經濟全球化、美國后工業化等復合背景下進行的,但是有關思路與成功經驗,對于當前北京加快建設世界城市仍有可借鑒之處。
一、紐約城市產業轉型及服務業崛起的路徑
紐約曾是美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制造業增長一直持續到二戰之后。隨著美國逐漸完成工業化進程,紐約制造業發展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顯現衰退之勢,至七十年代衰退最為劇烈。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出快速崛起的趨勢,并成為紐約產業的重要支柱。從紐約市就業結構變化可以看出,紐約服務業占比從1970年的76%發展到2000年的90%,大約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紐約服務業崛起,充分體現了城市在后工業化階段產業轉型的典型特征,概況起來其發展過程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制造業的興衰:后工業化階段的“去制造業化”
從19世紀中葉到二戰結束,紐約是美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19世紀中葉爆發了席卷全球的工業革命。作為年輕的城市,在區位條件、港口優勢、技術創新、政策導向等內外因素的推動下,紐約制造業得到很快的發展,并在19世紀末迅速發展成為美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從19世紀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除戰亂的特殊期間,紐約制造業總體是穩定發展的,這與美國工業化進程相一致。
二戰結束之后,紐約制造業逐漸衰退。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率先開始了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在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力量推動下,傳統工業部門開始衰落,并逐漸呈現出后工業化階段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勞動力,商務成本等生產成本的上升,以紐約為代表的大都市出現了制造業衰退現象,制造業開始從中心城市遷出。紐約制造業衰退最突出的階段發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據統計,1965年紐約制造業就業人數為86.5萬人,約占城市就業人口總數的1/4,到1988年降為35.5萬人,低于就業人口總數的10%。1966~1991年期間,制衣業雇工減少64%;紡織品、橡膠及塑料制品、運輸設備及多種制成品行業工作崗位減少約2/3;紙制品、金屬加工制品、石陶及玻璃制品、家具和家居設備、皮革與皮革制品和初級金屬制品,甚至經歷了70%甚至更多就業萎縮。
當前,紐約在一些制造業領域仍保持領先優勢。紐約傳統制造業衰落并不意味著制造業的消亡。實際上,紐約的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均居全國首位,機器制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據政府部門統計,2006年紐約(包括紐約市、北新澤西、長島的轄區)制造業GDP為554.29億美元,約占GDP總量的5.49%。其中一些核心制造業在技術升級、高端化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二)服務業的崛起:內容逐漸豐富
區位優勢給紐約帶來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紐約服務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7世紀中后期,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就使商貿服務業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伴隨著經濟的繁榮,場外股票交易等金融場所逐漸在紐約的華爾街興盛起來。但在早期,由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所導致的制造業快速膨脹,“掩蓋”了服務業發展的“光環”。
紐約金融業地位始終比較突出。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華爾街就成功幫助北方政府進行了大規模戰爭融資,紐約也因而超越費城和芝加哥成為美國金融中心及僅次于倫敦的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場。其后的兩次世界大戰則使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紐約服務業崛起的另一重要力量是商務服務業。主要包括專業服務、輔助服務、計算機服務和其他商務服務,而該領域快速發展的動力則來自于后工業化階段實體產業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
隨著現代服務業的不斷發展,紐約逐漸成為全球文化中心城市。是文化藝術中心、保健教育中心、室內設計中心、時裝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世界城市。目前紐約有著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學研究機構和藝術中心,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和一些有影響的報刊、通訊社的總部都設在這里,有力地推動著服務業的發展。
整體上看,紐約服務業崛起與城市在后工業化階段的產業格局調整密切相關。尤其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性服務業及社會服務業(包括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等都實現了持續快速的增長。據統計,在1969~1989年期間,紐約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從95萬增至114萬,占就業人口比重從25%升至31.6%;社會服務業就業人數從76萬增至93萬,占就業人口比重從20%增至26.3%。
二、紐約服務業發展的突出特點
20世紀七十年代起,紐約從傳統服務業為主體向新興服務業為主體轉變。
(一)以金融商務服務為主導產業的集群發展模式凸顯
據統計,1994~1999年,紐約商務服務業增加了11.9萬個工作崗位,增長率達到24.8%,其中專業服務業貢獻達到44%,這與產業高度化、精細化發展的趨勢是一致的。
金融服務業在紐約形成較強的聚集力。據統計,紐約市2004年金融服務業的就業人數為51.5萬人,占整個紐約州金融從業人員的60%。其中18萬人任職于投行和證券公司,占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的35%。
(二)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悄然成為最大的服務業部門
2010年,醫療服務業已經成為紐約就業量最大的產業部門,有60萬雇員,有美國最領先的醫療機構。教育方面,紐約有美國最大的大學城,現有學生62萬人,100所大專院校入駐。金融危機后,紐約服務業正加快實施新一輪轉型,大力促進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的融合發展。紐約市正著手發展美國最大的生物醫藥研發基地,利用當地9大學術研究中心和美國最大的醫學研究機構,保持紐約生物醫藥的領先地位。
三、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若干啟示
紐約所經歷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服務業大發展的歷程,具有其獨特性與代表性。在這個特殊階段,城市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政策導向、產業規劃等可作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參照,并從紐約案例中獲得若干啟示。
(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核心城市競爭力
每個城市的發展模式受到城市功能定位、資源稟賦、歷史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段時期以來,紐約與華爾街、納斯達克、道瓊斯等金融關鍵詞緊密聯系在一起,仿佛世界城市都要圍繞金融等高級生產者服務業形成產業體系。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紐約金融保險房地產(FIRE)產業體系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全球化背景,是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產物,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很難再復制。而且,研究紐約服務業轉型也可以發現,金融危機后,紐約市正在興起新一輪服務業升級,更加積極發展衛生、教育、休閑等服務業。這種轉變也印證了著名社會學家丹尼斯·貝爾的服務業發展三階段論,由個人服務和商業服務到金融商務服務,最后到休閑服務和公共服務。三類服務分別對應于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
當然,這并不是說北京不需要發展金融,金融仍然是而且將來一定是北京的支柱產業之一,而是說需要更加重視發揮自身優勢,更加重視發展體現城市功能定位的服務業。北京的服務業要在世界城市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充分體現首都“四個服務”的特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事業,釋放歷史文化名城的潛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研發服務業,發揮人才聚集優勢,用好中關村各項先行先試政策,在若干領域走在世界最前列。這是未來城市競爭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二)引導產業走集群發展模式
相近產業在空間的集聚并最終集群化發展可以創造出許多利益,包括人才市場的集聚、基礎設施的共享、政策環境的改善、服務管理的方便等。而現代服務業作為一種獨立產業,同樣可以享受集群發展模式的效益,例如,廣告商需要與出版商、電訊業、傳播業等服務業在業務上合作,才能達成廣告宣傳的最終目標。作為紐約市的中心區,曼哈頓總面積57.91平方公里,占紐約市總面積的7%,人口150萬人,經濟增長量占紐約市總經濟增長量的80%以上,顯示了強勁的經濟增長活力,是紐約金融與商務服務業產業集群最為集中的區域。曼哈頓CBD的金融商務服務業集群在紐約產業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據紐約市1993年統計,各行業在曼哈頓集中的情況是: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簡寫為FIRE)占89%以上,商業和商務服務業將近86%,制造業總部為59%,服裝業高達69%。
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設進程中,必須要重視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在持續推動產業空間集聚的同時,更要通過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間和企業間的良性互動聯系,不斷提升北京現代服務業的集體效率。比如,可以建立大中央商務區概念,推動金融街與CBD良性互動與合作,形成更加科學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
(三)政策引導大幅提升了產業轉型效率
西方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始終需要協調作用,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相對有序,少走彎路。在紐約產業轉型(尤其是制造業面臨衰落危機)過程中,聯邦及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并有效協調市場機制,協作,順利完成了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其中美國聯邦政府有關舉措值得北京借鑒:一是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復興計劃;二是加大產業研發投入,通過增加研發資金鼓勵企業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能力;三是通過抵減應稅收入等措施來鼓勵地方和私人企業新的投資,實現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四是在政府采購、進口貿易、折舊政策、政府信貸等方面給予資助,扶持傳統產業實施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政府在推動產業轉型方面有效彌補了市場失靈所帶來的弊端,靈活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產業的優化升級。
北京在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最大的政策優勢就是擁有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北京完全可以借鑒紐約在實現產業轉型過程中所采取的財政貨幣政策、創新發展政策及人才扶持政策等政策體系中的合理內容,以中關村為突破口,進一步提升北京的輻射力和競爭力。
(四)重視軟環境建設,吸引人才集聚
紐約市的崛起離不開城市良好的環境與要素支撐。紐約注重交通、場館等硬件環境的建設,還包括政策法規等軟環境。例如紐約的通信網絡具有很大容量和很強的可靠性,作為信息交換樞紐約每天要為全美及全球1600家金融企業處理2600萬宗交易,很好地提升了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軟件方面,紐約頒布了諸多法案,如物流方面《多式聯運法》,金融方面《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等。紐約注重先進的管理方式,如對于會展場館管理,有政府直接管理、委員會管理和私人管理等3種方式相得益彰。
紐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而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紐約教育體系十分健全,為保證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政府致力于制定適應市場要求的人才培訓體系,使教育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同時加大吸引國際人才的力度,甚至修改《移民法》等。
未來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必須同時注重硬件基礎設施與軟件服務環境的建設,包括利用信息化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三網融合、物聯網建設等,保證北京走在最新城市基建技術的前列。同時推動高水平教育建設體系、實施積極的人才國際化戰略。這些都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