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首先要推薦的是四川成都蘇國治先生的文和圖,“應歷通寶”本身就是古錢中的稀見品,而蘇先生的藏品,更具有幾點獨特之處。首先其造型很不一般,背部為一高浮雕龍紋,龍形生動雄健富有動感,頗具“飛龍九五見堯天”之氣勢,比之普通龍紋花錢,尤顯尊貴。其次,據作者云,此錢為金質,此點從圖片上難以判斷。如為屬金質,則為皇家用品的可能性極大,即使為鎦金,以龍的造型與工藝判斷,也應是官鑄并具有重大意義的慶典、賞賜或鎮庫錢,遺憾的是沒有放大或細部特寫鏡頭,特別是龍的爪部是四爪或五爪,使人難以盡興。本刊無權為文物定級,該錢幣出土傳世的歷史背景亦難以考證,但以我個人之見,此錢之出現,應為近年錢幣界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
另外,本刊前幾期曾發表寧夏作者的“崇通寶”一文,因“”字書法與“寧”字不同,似為另類,以期引起討論。當時編者限于視野,曾認為該錢為孤品特例,但是最近又意外收到了北京一位藏家的來稿,在北京又出現了一枚“崇通寶”,而且材質為銀,這真是無獨有偶,令人興奮。
相同的版式,出現在相距千里的兩地,一枚為青銅,一枚為銀質,這種頗為有趣的現象,似乎證實了一種想法:它不是近人受到利益驅使自編自演的拙劣笑話。
編者還要陳述原來的看法:“崇通寶”四字錢文書法,均屬瘦金書體,“”字置于其中,并無不協調之感,如果不是官方所鑄(這是歷朝歷代不允的現象),那么,當時私鑄和稍后年月鑄造的高手,其文化素養、書法水平和工藝技能,況非一般造假者,總之,以直覺而言,它有著濃厚的宋元時代氣息。
這枚來歷不明的錢,也許有特殊的不為人知的歷史背景。
謎底還是留給眾位讀者吧!
本刊同期還刊登了鎦金貝幣與“元豐重寶”等錢幣,使用時期應在春秋或其以前,應早于刀布,也可能后期并用通行。銅貝除鎦金外,尚有包金,外包金箔,薄如蟬翼,金質純凈,編者曾有一枚銅質炭化,金箔燦然完好。
“元豐重寶”,北宋尤物,難得一見!(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