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的貴州銀錠有官鑄、民間私鑄兩種。官鑄銀錠由官府設立的官銀爐和官銀匠鑄造,這類官設銀爐(或官設銀匠鋪戶)多設在藩庫、鹽庫、厘金局或官銀錢局內。據《清代文獻通考》中記載:“用銀之處,官司所發,例如紋銀;商民引使,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民間所有,除各項紋銀外,如江南、浙江有絲元等銀;湖廣、江西有鹽馓銀;山西有西槽及水絲銀;四川有土槽、柳槽及茴香銀;陜甘有元槽銀;廣西有白流銀;云南、貴州有石槽、茶花銀。此外還有青絲、白絲、單絲、單傾、雙傾、方槽、長槽等名色銀……各隨其便,流轉行用。”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貴州的地方貨幣制度極為混亂,地方的財政收支也日趨難以維持。貴州巡撫龐鴻書為整頓貴州地方混亂的幣制,奏請朝廷設立籌建貴州官錢局。
貴州官錢局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四日正式成立,并同時在貴陽鐘鼓樓街藩庫附近掛牌營業。在官錢局未成立之前,貴州官爐曾先后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鑄造過每枚重七錢二分、三錢六分及五錢型的茶花(俗稱三花版)版式貴州銀餅,這類銀餅皆屬土法打制。
這枚貴州官錢局銀錠,為標準型的一兩錠,貴州地方俗稱“錁子銀”或“滴水珠”。錠呈圓底狀,底部深淺不一的蜂窩狀氣孔較小,四周遍布蛛網狀粗細不一的紋路,褐黑色的銀銹包漿與銀胎緊咬在一起入股生根,這些特征是近代翻砂式仿品(贗品)很難做到的。
此錠水平面直徑24.5毫米,錠高11.5毫米,重42.2克。正中深陷的長方框內橫戳蓋“貴州”兩字,豎戳蓋“官錢局”三字。錠水平面由內向外滿布波浪狀的細絲波浪旋紋,這是由于銀錠在澆鑄成型后,銀汁冷卻縮放后形成的一種特殊浪紋,亦也是上等成色銀錠的一種典型特征。如系含銀成色低下,或是人為翻砂偽作的“擺絲”紋,則無法達到這種銀錠在澆鑄成型后自然形成的特殊效果(見圖正背面及細部放大圖)。
貴州官錢局是官方鑄造銀錠、發行銀兩、制錢串票的金融專業機構,除在貴陽鐘鼓樓街設官錢總局外,曾先后在省內各軍事重鎮、商業繁華處所廣設分局和分支機構。該錢局在籌備組建期間,曾向上海商務印書館訂印有銀兩制錢票,目前發現的實物有貴州官錢局一兩、五兩和一千文制錢三種。這類銀兩票和制錢串票,隨著民國三年“國幣條例”的頒布,較為徹底地廢兩改元,它們已失去自身原有的職能而逐漸退出流通領域,所以流傳至今的貴州官錢局無論是銀兩票還是制錢皆極為珍罕。
光緒末年貴州通用的銀兩:貴州官爐,黎平官鑄,官銀匠鋪(亦不同于民間專司打造銀飾器物的銀樓)、官錢局及公私機構皆可鑄造銀錠。錠型分五十兩、十兩、五兩、一兩(一兩錠貴州俗稱滴水珠或錁子,有打蓋戳記注明鋪號,也有素面無文的。這類錁子的重量大多在35至45之間不等,接近一兩上下,實際為稱量貨幣,即在交易時還需衡量器實際測重來計算)四種。一兩以下(不足35克)的貴州地方稱“片銀”或“小錁子”,這類輕重不一的碎銀皆屬稱量貨幣的范疇。
光緒二十五年左右(1899年),貴陽、遵義、安順等較大城市已普遍開始通行機鑄銀元,銀兩在各類商業貿易中的使用皆逐漸減少。但鑒于貴州民間的用銀習俗,經民間各行業協議,再經官方厘定與上海、武漢、重慶等商埠各大城市匯兌通用銀兩的衡量標準“公佑平”(每兩含純銀37克)制,卻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的廢兩改元以后(如貴州官錢局鑄造的“估平足錢一兩”銀錠)。隨著機鑄銀元的廣泛使用,貴州銀錠逐漸退出流通領域,停止流通使用。
貴州官錢局所鑄的一兩型銀錠(非銀餅),所發現的實物僅見兩種:一為本文介紹的這種,還有一種錠面戳蓋“貴州官錢局估平足錢一兩”型錠。這兩種銘文的貴州官錢局一兩錠均極為珍罕,據貴陽泉友介紹,兩種銘文的貴州官錢局銀錠,既使在貴州本省的收藏品市場也極難得一見真品,所見的均系近代仿制的贗品,真品一兩錠無論哪一種皆稀若晨星。(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