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期以來,起起伏伏的蔬菜價格持續引起人們的關注:蔬菜零售價格上漲,不但讓市民難以承受,對CPI的推高作用更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頻頻出手干預蔬菜價格;蔬菜收購價格一路暴跌,又深深地傷害了廣大菜農,嚴重影響了菜農的生產積極性。媒體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觀點把矛頭對準蔬菜流通環節,認為過多的蔬菜流通環節一方面提高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擠占了菜農的合理收益。在這種觀點的驅使下,以減少流通環節為出發點的“農超對接”似乎成為解決蔬菜價格暴漲暴跌問題的必然選擇。但是運用經濟學理論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農超對接”這種模式是蔬菜生產和流通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和成功運行都是市場經濟自然演進的結果。由于我國“農超對接”各方面條件尚不成熟,我們認為“農超對接”應當慎行。
我國尚不具備實行“農超對接”的客觀條件
從國際經驗來看,應用“農超對接”模式組織蔬菜流通取得較好效果的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如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分析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出“農超對接”應具備的條件。首先,城市化水平較高。發達經濟體的城市化率平均在70%以上,較高的城市化率帶來了先進的物流配送和發達的連鎖超市系統,從而保證分銷渠道高效合理。第二,機械化的農業生產帶來規模效應,使得農場主有能力獲得充分市場信息,從而合理地組織生產。農場的較大規模也保證了在與連鎖超市的議價中處于平等地位。第三,農業生產組織程度高,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商品屬性。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從生產到深加工完整的蔬菜產業鏈條,供應城市的蔬菜是經過處理之后標準化的“產品”甚至是半成品。第四,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城市蔬菜的需求相對單一。在西方飲食中,消費的蔬菜種類較少,再加上西方人并不重視蔬菜的生鮮性,因此,蔬菜消費較為穩定,超市可以利用冷藏技術來儲藏蔬菜。
反觀我國,城市化水平還不高,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尚不健全,大城市廣泛存在著擁堵,高人口密度,規劃不科學的“城市病”,這些都決定了單純以超市作為蔬菜流通的終端是遠遠不夠的。我國蔬菜生產依然采取小農方式,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都不具備,菜農難以直接進入市場面對具有一定市場勢力的超市。供應城市的蔬菜直接來自田間地頭,并沒有經過后期加工處理,商品化程度較低,并不適合超市銷售。再加上我國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注重對蔬菜的生鮮要求,且消費的蔬菜種類繁多,這也決定了超市組織貨源成本高,難度大,儲存和銷售過程中的損耗較高。因此,忽視我國現實情況和蔬菜消費特點,人為推進“農超對接”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其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
“農超對接”不具優勢,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從“農超對接”試點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其效果恐怕也難以令人滿意。雖然在媒體公布的數據和報道中“農超對接”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這些報道的可信性是值得懷疑的。下面我們逐條分析媒體報道中“農超對接”的所取得的這些“成效”。
在媒體的報道中,最為普遍的一個觀點認為“農超對接”縮短了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以目前的城市蔬菜供應來看,蔬菜產地大多位于市郊,而北京等大城市的蔬菜則主要依靠外省市供給。產銷地之間的空間距離是不會因為流通環節的多少而改變的,因此運輸成本并不會下降。超市直接到蔬菜產地組織貨源,自然需要有專門的員工負責,這些員工的人力成本也要計入菜價。而考慮到城鄉收入的差距,一個超市采購員一個月的工資收入恐怕要遠高于一個菜販子一個月販菜的收入。因此,先不論超市直接到田間地頭組織貨源能否滿足市民的需求,但就成本而言是不具有優勢的。
另一個常見的觀點是認為“農超對接”能夠保證供應,促進價格基本穩定。生產主要是靠天吃飯,病蟲害等影響也較大,其產量難以預計。因此,供給出現一定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當某種蔬菜供給減少價格上升時,一方面農民會增加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消費者會減少購買,轉而選擇其他蔬菜作為替代品。因此,保證蔬菜供給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若“農超對接”被強行推廣,少數幾個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超市,尤其是外資超市,將會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壟斷取代競爭,再加上超市較高的運行成本,其結果必然是價格的大幅飆升——而其中絕大多數收益將會被具有強大市場勢力的超市拿走,并不會進入菜農的腰包。
第三個常見的觀點是,“農超對接”實現了農產品的質量可追溯,保證了食品安全。我們并不否認經過超市的質量檢驗,蔬菜品質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質量可追溯并不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工業化生產的奶粉、肉制品等一樣出現質量問題。況且,超市也不是質量檢驗的專業機構,由超市負責把關,不但提高蔬菜分銷成本,其效果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最后一個常見的觀點是“農超對接”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菜農的收入決定于蔬菜價格,而后者則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從供給方面看,我國缺乏蔬菜生產的整體規劃,菜農單純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種什么又往往形成發散型蛛網;從需求方面看,影響城市居民蔬菜消費的因素繁多,需求數量不穩定。這就決定了蔬菜價格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超市直接組織貨源,還是采取訂單農業,都難以影響到與農民收入息息相關的蔬菜價格。況且,超市具備一定的市場勢力,可以很容易的將成本壓力轉移給農民,農民在與超市的議價中天然的處于不利地位。這樣來看,“農超對接”不但不能保證農民收入,一旦超市形成區域性的壟斷,反而會威脅到農民的利益。
經過我們的調研,在“農超對接”中,不論是“農”還是“超”都缺乏對接的積極性。首先,農民不習慣、也不愿意與超市打交道。因為超市在訂貨時都有一個賬期,不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從而影響到農民的生產安排。而且農民往往也不能提供發票等財務憑證,給雙方的交易帶來困難。其次,超市售賣蔬菜“費力不討好”。超市最為關心的一個指標就是單位面積營業額和單位貨架營業額,因為營業面積有限,超市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追求單位貨架實現更高的營業額。而農產品單位價值低,不但占用大量的貨架,超市還需額外提供稱量、保鮮膜等服務。另外,蔬菜不宜儲存,損耗較大,這些都限制了超市規模效應的發揮,進一步提高了超市的運行成本。經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農超對接”并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難以發揮預期效果。
發揮批發市場的核心作用,提高蔬菜流通效率
我們認為,提高蔬菜流通效率,應該轉變思路,從現有流通渠道的實際出發,抓住關鍵環節,整合優勢資源,降低運行成本,逐步理順蔬菜流通體系。
現有的蔬菜流通體系,以產銷兩地對接的批發市場為核心,以靠近產地的各級蔬菜商販和靠近終端消費者的各級零售市場為分支,形成一個網狀結構。這張蔬菜流通之網起到將分散的田間地頭和分散的城市消費者有機聯系起來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農超對接”并不能減少流通環節,其本質是跨過產銷兩地的批發市場,由分散的菜農和分散的超市承擔起蔬菜集散功能,結果只能是提高成本,降低效率。優化蔬菜的流通之網,必須抓住關鍵環節——批發市場,深化批發市場的功能,從而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具體來說,可以由蔬菜產地的批發市場與種植蔬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或者由農產品經紀人負責與分散的農戶對接:這些既了解農民又了解市場的農產品經紀人不僅在產銷對接上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角色,而且還是農產品市場第一線的信息員,能夠將市場信息直接傳遞到田間地頭。大城市的超市則可以直接與蔬菜銷地的批發市場對接,由批發市場負責向超市供應蔬菜。這樣,既發揮了現有流通體系各環節的比較優勢,又能夠使整個流通體系整合起來。
蔬菜的生產、流通、消費,關乎國計民生,政府高度重視蔬菜價格的穩定,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面對高度市場化的蔬菜產業,政府只能發揮“幫扶之手”和“糾正之手”的作用,輔助市場配置資源,糾正市場失靈,而不能代替市場去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行為。必須看到,實際運行的流通體系是長期演化的結果,政府應該做的事幫助流通體系加快發展,而不能用人為的設計替代市場演化的規律。因此,我們呼吁,“農超對接”應當緩行!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