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鄭福松在京郊考察了多個區域之后,決定把百合的種球繁育基地放在距離延慶縣城46公里的四海鎮。讓他決定扎根于此的原因,除了這里的氣候適宜種植百合等花卉外,他更看重四海鎮的花卉種植氛圍,因為整個四海鎮的溝域幾乎就是一個花的海洋,以千畝計的百合、馬蹄蓮、萬壽菊、茶菊等不同花卉品種,構成了四海鎮一道獨特的大地景觀。
5年過去了,鄭福松已經在他租來的60多畝地上扔進去了七八百萬元,這片土地也被他搞成了中國最大的百合種球國產化繁育基地。
“現在已經有了收獲的希望。”鄭福松告訴記者,再過一兩年,他的百合繁育基地就可以產生2000萬個商品球,以目前2.5-3元/球的價格估算,七八百萬元的投入將換回五六千萬元的回報。
鄭福松只是四海鎮規模花卉種植的代表之一,他對花卉種植的不懈堅持,亦是四海鎮依托花卉產業發展溝域經濟的一個縮影。
花卉產業啟蒙
四海鎮位于延慶縣城東46公里處,總面積115.7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3144戶總人口7241人,其中農業人口6099人,勞動力3309人。山地面積153922畝,占總面積的88.69%。耕地面積7478畝,森林覆蓋率79.42%,為全國綠化美化百強鄉鎮之一。
這個距離城區不近不遠的鄉鎮,由于四面環山,村莊及耕地主要沿一條道路兩側形成集中分布,使得整個鎮域形成了一條縱貫南北的溝域。由于近幾年北京對郊區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四海鎮對外的交通已經較為發達,但這并沒有改變這里數百年來的傳統農業種植,據2008年統計,全鎮的三次產業比例為45:15:40,17781萬元的經濟總收入,農林收入超過了50%。
四海作為一個山區小鄉鎮,2002年以前農民仍以種植傳統玉米等大田作物為主,農民收入偏低,增收渠道不暢,彼時的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只有8719.1萬元,人均收入僅有3505元。
北京農學院百合專家的趙祥云是四海鎮花卉產業的啟蒙者。
在京郊大地的走訪中,趙祥云發現,地處燕山山脈腹地的四海鎮,地勢東、西、南高,北低,中間為向北延伸的山間盆地。大部分土壤為棕壤土,呈微酸性,土層較厚,自然肥力較高;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豐富,年均降雨量為550毫米,平均濕度28.58%,根據經驗,她得出結論,這里是包括百合在內的花卉種植的最佳區域。
對于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面對這么好的種植條件,是沒有理由放過開展科研的機會的。2002年,趙祥云與四海鎮政府達成合作,開始在四海鎮試種百合。三四年試種下來,最終結果驗證了她最初的判斷,四海鎮是花卉種植的上佳區域,這里所產的花卉色澤鮮艷,花期長,產品品質好,無病蟲害。
隨著趙祥云試種的25畝百合花卉一舉獲得成功,2002年,也成為了四海鎮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元年。花卉的種植規模也從2006年的1000畝,呈幾何倍數地連年翻番。
豐富的土地資源,也是花卉產業能夠在四海形成規模的重要保障。據統計,全鎮山地面積按土地性質劃分,坡地、林地面積136000畝,其中林地109316畝,包括退耕還林地6800畝;基本農田面積7478畝,僅為林地、坡地面積的1/16,主要集在中西部的幾個村子;此外,還有荒地、閑置土地3000畝。
“玫瑰、茶用菊花等露地花卉可在坡地、林地進行大規模種植。同時,荒廢、閑置土地可以作為花卉種植產業的配套用地,城鎮建設用地可以作為旅游度假生活配套用地。”四海鎮黨委書記李風云說。
花卉讓四海找到了產業的發展方向,為支持花卉產業在整個溝域內的發展,四海鎮政府于2002年出臺了花卉產業扶持政策,通過采取向農民提供種苗補償的方式,激勵農民參與到花卉產業的生產發展。從2006年開始,嘗到甜頭的四海人開始擴大產業規模,花卉產業面積和收入年年增長。2008年,四海鎮的花卉產業被納入到《北京市花卉產業2008
2015年發展規劃》和《延慶縣四海鎮域2006-2020年總體規劃》中,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百萬市民走進京郊百花園”定點單位,參加了同年舉辦的北京市菊花節和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
2010年,四海鎮的花卉總面積已達到6575畝,其中萬壽菊1200畝、玫瑰2640畝、茶菊1600畝、草盆花500畝1000萬盆、球根花卉東方百合和彩色馬蹄蓮570畝、野生花卉資源圃65畝,花卉設施570畝,鋼架大棚347棟,日光溫室90棟。共涉及14個行政村,1000余戶,引進花卉公司4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家,“四季花海”溝域經濟建設初具規模。2010年,全鎮花卉產業總產值達到3000萬元,解決農民就業1200余人,為全鎮人均增收4200元,占到了人均勞動所得的45%。
在此基礎上,四海鎮又于今年年初出臺了各項花卉產業的扶持獎勵政策,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機制體制建設,與農戶簽訂了保底價收購協議,實現新增花卉種植3 160畝,總面積達到了8287畝。
溝域經濟興起
在市場化發展中,四海鎮花卉產業主體不斷多元化,不斷探索創新花卉產業運行機制。李風云告訴記者,目前,四海鎮已初步形成了由鎮政府引導、以花卉生產企業和花卉種植大戶為經營主體、花卉科研院所為外部技術支撐、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廣大農戶廣泛參與的有機運行整體發展模式。成立了“四海鎮花卉產業研發中心”、“四海芳苑花卉協會”等鎮級花卉產業組織機構,并組織設立了玫瑰、切花百合、茶用菊花等花卉種植示范點,向種植農戶示范、推廣規范的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
四海鎮也于2010年被北京市確定為全市溝域經濟發展的示范溝域,“四季花海”等品牌開始迅速傳播。同年,延慶“四季花海”溝域經濟建設正式啟動,重點發展特色花卉產業。
2011年,四海鎮“四季花海”溝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并正式實施,結合本地區實際,四海確立了建設“四季花海創意農業示范區”的目標,著重突出花卉主題,大尺度打造大地景觀。
依據規劃要求,四海鎮按照“清、拆、整、理、聯、精、美、綠、特、全”十字方針,對四季花海溝域進行整體打造,力爭實現“遍地菊花黃金谷,兩岸青山自然神”,高水平策劃休閑旅游業,努力構建“花卉種植與加工、旅游景觀、民俗旅游”相融合的三大產業鏈條。
對于花卉產業發展對四海的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李風云將其歸結為三條。首先,發展這一現代農業,有力促進了當地的農民增收。據統計,花卉產業自身單位面積產出是當地傳統產業的幾倍到幾十倍,另外,農民還因此取得了土地流轉收入和勞務收入。2011年花卉產業共解決農民就業1300多人,全年花卉綜合收入將超過3500萬元,全鎮人均花卉收入預計實現5000元。
其二,花卉產業作為一產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加工、儲藏、運輸等各個產業發展,四海溝域內花卉規模的不斷擴大也營造了良好的休閑環境,帶動了旅游產業發展。
其三,通過花卉產業發展,促進了地區各類產業的綜合發展,探索了一條適合四海地區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秸稈、牲畜糞便生產食用菌,下級廢料生產花肥,種植花卉豐富旅游內容的良性循環格局,使地區經濟邁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
產業轉型高端
花卉產業在四海發展的最初階段,能夠吸引到幾家規模種植企業,政府搭建的平臺至關重要。
李風云將這種平臺稱之為真正的“筑巢引鳳”,據他介紹,由于一些規模種植企業對四海缺乏了解,尤其對這一產業能否與當地農民實現融合沒有信心,鎮政府為打消企業的投資疑慮,決定四海鎮所有的花卉種植大棚全部由政府出資建設。
之所以這么做,四海也有自己的盤算,“大面積的花卉種植都在室外,能夠進到大棚里種花卉,其實都是花卉企業的種苗繁育中心,引來了它們,也就相當于抓住了花卉產業的研發環節。”李鳳云說,花卉產業的研發,加上數千畝的示范種植,等于為這些企業的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而只有在四海實現花卉產業的品種研發和精深加工,這一產業才能真正成為帶動溝域發展的核心引領。
鄭福松百合繁育基地1:6的投入產出比,也有力印證了李鳳云的觀點。
由此,四海花卉產業的高端發展路徑逐漸清晰:立足四海花卉產業種苗繁育研發中心建設,依托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升級發展現代專業化花卉產業園區,塑造“四季花海”自主品牌,使四海鎮成為北京花卉籽種種苗中心、北京花卉生產加工中心、北京山區花卉休閑旅游中心。
李鳳云指出,三大中心的建設將帶動四海花卉產業實現四個突破,即通過大規模的種植結構調整,實現花卉種植面積新突破;通過嘗試引進機械作業,實現山區機械化的重大突破;通過率先建立玫瑰加工廠,實現花卉產品深加工的新突破;通過政府的協調服務,實現機制體制的創新式突破。
四海的花卉面積今年將突破8000畝,萬畝大地花卉景觀指日可待。而萬壽菊種植企業美科爾公司,引進6臺套萬壽菊機械化設施開展種植,也有效解決了氣候干旱、缺水問題,提高了花卉成活率。
與此同時,以往玫瑰花作為原料外銷的尷尬境地也因為加工設備的引進而改變,通過玫瑰花茶的深加工,玫瑰的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全鎮的花卉產業在政府協調下,企業、科研院所、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戶,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等多種產業主體分工合作方式,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農戶為主體,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社有序協作的現代花卉產業生產經營機制。
四海鎮花卉產業的未來發展目標,李鳳云的心中也早有設想,“通過不斷強化生態景觀、基礎設施與品牌推廣三大支撐體系,最終在四海實現以花強鎮富農、以花造景迎客、以花揚名養溝的戰略愿景,使四海鎮成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的特色鄉鎮與生態延慶的發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