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十多年的EMC(合同能源管理),在2011年伊始突然開始發力:政策東風頻吹,企業數量猛增,銀行也開始有針對性地推出相關服務……一直“叫好不叫座”的EMC緣何突現井噴?
“2011年,國內的EMC公司將大幅增加,這個市場將大規模開啟。”EMCA秘書長江源富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企業看中了這塊大到無法估算的節能市場,一些大的能源巨頭甚至還成立了節能事業部,一批小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
這個市場有多大?
以獲得北京銀行扶持的天壕節能從事的水泥低溫余熱發電領域為例:目前水泥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國內有一千余條水泥低溫發電項目,每個項目改造需要資金3000—5000萬元左右,僅水泥行業的某一個技術,就有百億容量!再以節能潛力來看:形成1噸標煤的節能能力大約需要投資2000元,在現有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僅這些潛力的挖掘,節能投資需求就達12000億元!根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的估算,2011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保持在30%40%,未來行業市場容量達4000億元,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如此看來,面對一個數千億的市場,國內節能服務公司激增,很有可能是一場行業大洗牌。
政策東風
據記者了解,正在陸續編制或提交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打頭的重要專項規劃將于近期率先出臺。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提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營業額保持年均增速30%以上。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扶持下,相關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五年,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有望突破1000家,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5000億元。相關上市公司將從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受益。
在高效節能方面,《規劃》明確規定,鼓勵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余熱佘壓利用等節能新技術和裝備;鼓勵開發和全面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綠色電器、照明器具、建材等新產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節能交通;大力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發展。
在此之前,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從EMC進入中國十余年以來,除了獲得世行或者IFC項目扶持的少數EMC公司之外,大部分公司在各項政策不明晰的情況下,幾乎沒有銀行愿意貸款給輕資產運營的節能公司,使得大部分公司呈微利成長或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沒有國家政策扶持的EMC產業,使得企業在偌大的市場中由于難以把握轉瞬即逝的機會,而難以做大。”記者采訪的某EMC公司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
直到2010年,政策的東風才姍姍來遲。先是《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出臺,國家將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實行稅收扶持政策、完善相關會計制度、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四大舉措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意見》同時明確: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壯大一批綜合性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到2015年,使合同能源管理成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扶持政策迅速得到落實:財政部于去年6月明確,安排20億元專項獎勵資金用于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及公共機構實行節能改造。隨后,有關部門出臺政策,獎勵年節能量在10000噸標準煤以下、100噸以上(工業項目500噸以上)的EMC項目,中央財政獎勵標準為240元/噸標準煤,省級不低于60元。
曙光初現在“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在這一年中,國家將執行了幾十年的“以煤炭為基礎,電力為核心”的能源戰略轉變為“以節能為第一”,EMC產業呈泄洪之勢發展。
今年年初,財政部、國稅總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對符合條件的節能服務公司暫免增收營業稅和增值稅,同時給予“三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
6月24日,財政部公布《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其中明確,“十二五”期間,政府將對節能量在100噸標準煤以上及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在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節能項目,東部地區按240元/噸標準煤,中西部地區按30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
部分地區的扶持力度更是大幅“加碼”。以北京市為例,中央對EMC項目按年節能量每噸標準煤獎勵240元,要求地方配套不少于60元。北京則將地方配套標準提高到260元,中央和地方獎勵合計達500元。同時,對暫不具備國家審核備案條件的節能服務公司,北京市地方審核后也可由市級財政給予獎勵。標準為每噸標準煤獎勵450元,或按項目投資額的15%、20%給予獎勵。
華泰聯合證券認為,從政策上來看,國家對于采取EMC方式進行節能服務扶持是很明確的,扶持力度超越市場預期;而且稅收補貼范圍加大,補貼條件更加細化。未來將有更多促進節能服務行業的政策出臺。產業快速發展前景更加明朗。
“一系列扶持政策出臺后,EMC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很多省邀請我們到當地去落戶。”北京希克斯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旭剛說,從去年開始,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他們公司的簽約金額大大激增。
而記者注意到,在近期舉辦的有關EMC論壇或大會上,氣候變化資本集團、英國碳資產公司、歐芬匯川集團以及各類PE前來,碳資產公司一位負責人就表示:雖然他們還沒有EMC項目,但是他們很看好這個巨大的中國市場,將深入交流學習,為今后開展EMC業務打下基礎。
據記者了解,國家對此的定義是:“十二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將結束目前的推廣階段,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五年,國內節能服務公司有望突破1000家,產業規模將達3000億,5000億元。
行業隱憂
盡管EMC前景廣闊,但2010年,全行業僅有587億元的總產值,還不及高耗能企業中煤能源一家上市公司去年712.68億的營業收入。“主要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資金回收周期長、也與社會對這種特殊的產業模式的接受程度有關,比如在很多機關單位,EMC模式還難以與傳統的財務支出方式相對接。”
記者采訪的某PE在考察了很多EMC公司后仍然感到很困惑:在這一兩年中,各種打著EMC牌子的公司層出不窮,在他看來,很多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發改委審核備案的EMC公司應該是很專業,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些公司很多都是從以前的國有建筑設計院或者相關大型國有公司包裝而來,相當數量的公司技術談不上先進或獨有,成功案例自然也就平淡無奇。而一些小型的科技型或有專利的EMC公司,卻由于達不到進入門檻無法審核備案,與一些大項目失之交臂,也失去了企業發展的最好時機。
“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很多。”該PE告訴記者,由于目前有很多國家補助,很多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國有公司輕而易舉就能獲得這些扶持或者補助,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中小企業往往都被拒之門外。
據記者了解,國外的EMC公司多為耗能企業提供成體系的節能服務,例如流程改造、節能技術應用等,其中大多是技術性服務,實際提供節能產品的并不多。而在節能市場中,這些成體系的節能技術應用才是最大的“金礦”。據美國國家能源服務公司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節能技術和能效提高方面的服務產值最高,幾乎是整個產業產值的73%。
“國內目前的節能多為管理節能,應用到技術節能的比例還很小。”李旭剛表示,而在中國節能市場當中,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節能產品的提供上,對于流程改造、節能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受到技術因素、市場不規范等問題的制約,難被市場認可。
據記者調查,在節能服務行業,目前真正采取EMC模式交易的公司,大約只有10%。剩下的公司仍然采取傳統模式——“買斷采購”,在這種模式下,節能公司向客戶提供一套節能項目方案,然后由客戶直接掏錢購買相應的節能設備。但客戶多為耗能大戶,是否愿意直接掏錢為節能降耗買單,也是一件不容易辦到的事情。
當然,李旭剛也表示,這種現象發生也和節能服務行業人才匱乏緊密相關。由于EMC產業是在短時期內急速膨脹,而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并未與產業膨脹速度相匹配,這使得雖然節能服務產業隊伍迅速擴大,但有過大型工程項目經驗、可獨立設計大型工程項目的節能技術人才非常緊缺,對節能產業中某個專項領域有深刻認識,又具有市場運作經驗的高端管理人才更少。節能人才的匱乏,直接影響了節能服務的質量,導致客戶對節能服務缺乏信心。
“政府亟須推出有效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引進政策,優化節能服務人才隊伍”。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認為,合同能源管理對用戶來說是零投入、零風險,但由此產生的風險卻主要由節能服務公司來承擔,因此它需要有資金在后面做支撐,對于資金缺乏的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這種特殊的產業模式,又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產業壯大的“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諸多崎嶇。
“節能服務公司上銀行去貸款,銀行說你拿什么作抵押呢。節能服務公司成立的年限都比較短,是新生事物,不像工廠一樣有大量資產可以作抵押,只有現金流,很難作抵押。”融資難已經成為節能公司發展的軟肋,甚至連西門子這樣的大公司在實施項目中也感到了資金壓力。
來自科技部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的節能服務公司有92%面臨融資困難,如果能夠順暢融資的話,至少一半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速度會提高一倍。這使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融不到資,就無法繼續擴大影響增強品牌影響力,而實力無法增強,在融資上面也始終困難重重,難有突破。
雖然近年來,以北京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等為首的銀行紛紛推出節能貸相關產品,但是能夠獲得貸款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對于那些輕資產公司來說,只有他們的上下游客戶為國企或者壟斷企業,同時那些企業同意提供反擔保,才能獲得貸款,可是大部分公司的項目并非為國有企業或壟斷企業,即使項目好,銀行也不會給這樣的公司貸款的。”某受挫的EMC企業家告訴記者。
在發達國家,保險公司有專門的險種幫助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化解風險,防止客戶違約拖欠分成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節能服務公司是一種擔保,同時也可以從保險理賠中看出公司的信用評級,幫助銀行選擇是否放貸。而我國,缺乏這樣的平臺幫助銀行來甄別區分合同能源管理企業的優劣,往往只憑銀行對這類企業的“刻板印象”就將這些企業“拒之門外”。
但同時,由于看到了產業前景,大批資本蜂擁而入,“很多風投資本紛紛涌入,而且從設備制造商到服務運營商,甚至還有政府機關辦公室等,都加入到合同能源管理的大軍,這些缺乏相關經驗,又對風險認識不足的后來者迅速進入,很難說就一定能分到蛋糕。”該人士表示。
產業洗牌
“在南方,我們已經對某市一個區的路燈進行改造,按照EMC模式,公司與政府部門共享這些路燈所節約出來的電費,我們參與改造的路燈越多,幫政府緩解能源緊張矛盾的效果越明顯。”記者采訪的馬姓企業家表示。
馬老板的企業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改造后能夠讓每盞路燈節能達到50%以上,擁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公司并未將所開發的路燈節能系統賣出去,而是通過EMC模式拓展市場,實現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
對于層出不窮的新的競爭對手,馬老板感到很坦然。在他看來,與前幾年相比,EMC發展的產業環境完善和規范了許多,雖然目前企業數量也在翻番,他還是認為目前產業自身的建設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整個市場的需要。
“小企業太多,濫竽充數的企業多,有實力的企業少,尤其是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少。”
讓馬先生高興的是,他的公司進入時間較長,已經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很長時間,現在雖然很多能源巨頭紛紛成立EMC子公司,但大多數是國家扶持政策出臺后才成立的,而節能又是一個專業性行業,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好的。“缺乏核心技術的盈利不可持續。”馬先生很自豪自己公司的產品具有領先性,在他看來,如西門子、施耐德那樣的節能企業之所以能俯仰自如,還是有賴于以技術創新占據產業鏈高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北京的一些節能企業已經開始從細微處著手進行細分領域的研發,而專家表示,這類企業的出現,預示著北京節能企業開始自發地向產業鏈中高端挺進。以馬先生的公司為例:公司花費數年研發出智能路燈相關專利,而公司的業務也開始從綜合性節能逐漸過渡到路燈節能。
從目前的產業政策來看,國家有志于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的大型節能公司,并且具有細分行業的趨勢,比如工業、建筑、城市照明節能等系統管理,馬先生認為,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EMC產業的發展勢必是專業化,做精做專,比如做建筑節能的不能做工業節能,工業節能的不能做交通節能,每個分支都會有幾家龍頭公司,“即使是壟斷企業也應會逐漸有所側重,不可能通吃,他們會逐漸形成幾個細分板塊。”
“完全用EMC模式是有死穴的。”采訪中有人指出,由于EMC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形成一個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推動、市場參與的節能減排機制,在沒有公信行業機構存在的情況下,純粹的節能服務公司是很難壯大的。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EMC企業抱團取暖不斷增加——以EMC為主的多元化戰略聯盟正在形成。這類聯盟包括以節能產品技術為主線的供需聯盟、以客戶資源為主線的項目聯盟和以股本連接為主線的實體聯盟。以建筑節能為例:由于對建筑物的改造不僅涉及到很多技術,還涉及到設備、改造模式等,對于一個公司而言往往很難完成,需要各種專長的公司協力合作,這種聯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的大型綜合性節能服務公司,不是規模上的大,也不是覆蓋所有行業,而是能給用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在整體解決方案下面分幾條線。”馬先生舉例,就一棟大樓來說,包括供熱系統、空調制冷系統、照明系統、通風換氣系統、水系統,這幾個系統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來控制。一邊開空調一邊開窗戶,智能化系統就會在你開窗戶的時候自動關閉空調。這就是綜合性的節能系統。“這才是大公司應該做的。”
新經濟中國項目總監葉維佳表示,對于EMC產業來說,現在會有一個爆發期,然后會在不斷整合洗牌后逐漸符合產業發展規律,這個產業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要有行業集中度,也要在一些細分行業產生龍頭企業。
對于EMC項目來說,企業在操作過程中先要墊資,然后慢慢回收,項目回收期在2-5年不等,利潤也多在10%-50%之間,絕非暴利,這種重資金投入對于一般的小企業而言實在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那些沒有技術含量,想乘政策東風的山寨企業來說,早晚會遭到淘汰的命運,洗牌之后,能夠存活的多將是那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尤其是資金雄厚者,必將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這并非說明小公司無法生存。”李旭剛的公司從成立至今,仍然是小公司,但是在供熱鍋爐改造這個細分領域,公司卻做到了行業前幾名,很多外地公司慕名前來尋求合作,李旭剛的感觸是:小公司雖然距離壯大很遠,但是機制靈活,決策效率高,比如一個合作項目,他們公司可能開一兩次會就會通過決策,但是對于大公司來說,就有一個漫長的決策過程。
“目前,第三方認證越來越多,假以時日,在相當領域都引入第三方認證,小公司的生存空間將會更大的。”李旭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