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信息遺漏”還是“業績造假”?這是個問題。
監管部門正在遭遇經典的哈姆雷特式拷問。
起源于證監會4月6日取消勝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勝景山河)上市資格。已經首發成功但因有媒體質疑“業績造假”,而在上市前夜被緊急叫停的勝景山河,最終卻以“重大信息遺漏”被否決上市。
誰在說假話?
真相究竟是什么?勝景山河到底有沒有業績造假?
在為宣布取消勝景山河上市資格而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稱,主要原因是其招股說明書沒有對與一家主要客戶的關聯方關系,和三家直銷客戶的采購情況進行披露,對一部分重要存貨也沒有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與此同時,根據中介機構的核查報告,勝景山河銷售收入確認符合會計準則的規定;存貨是真的;相關用水用電指標符合行業情況和公司實際情況,不存在外購黃酒進行勾兌等“業績造假”情形。
此言一出,旋即被分析人士解讀為“避重就輕”或“避實就虛”,甚至有專業律師認為證監會是刻意回避了“虛假信息陳述”的字樣。
知名維權律師嚴義明分析了其中的矛盾所在:如果勝景山河的公開上市資料和業績真實,那么按照規定應該上市。但現在上市被否,上述資料就存在作假的可能。如果存在招股資料作假,就有可能涉嫌欺詐發行。
僅憑媒體報道或證監會的公告,都無法確認勝景山河到底有沒有業績造假?!锻顿Y者報》記者的現場所見,或許能作為部分佐證。
1月17日,星期一,早上8點。在對外宣稱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勝景山河廠區,《投資者報》記者看到,不足40名員工冒著大雪走進大門。下午5點30分,30余工人走出,5分鐘后廠區迅速歸于寂靜。晚9點,廠區一片漆黑,3個大門緊閉,沒有任何人員出入。同樣的情況出現在1月18日星期二和1月19日星期三。(相關報道詳見B01)
正如嚴義明所言,判斷是否欺詐發行需要司法機關介入,但投資者有權知道真相。維護投資者權益,正是監管部門應盡的職責之一。
誰更值得信任?
2010年10月27日,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2010年第189次會議首次審核勝景山河IPO事項獲得通過。2011年4月6日上午,發審委2011年第60次發審會認定勝景山河不符合法定發行上市條件。
相同的7名委員,審核相同的一家公司,在時隔不到半年之后,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決定(相關報道詳見B1)。
證監會的官方說法是,勝景山河上市叫停后,證監會一方面按規定對勝景山河已募集的資金予以凍結;另一方面按照核查程序要求中介機構對媒體報告和舉報信涉及問題進行了核查,同時調閱了保薦機構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盡職調查工作底稿,同時還調閱了中審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審計工作底稿。
換言之,證監會主要依據中介機構提供的核查資料認定勝景山河不符合上市資格。然而,稍加留心就能發現,勝景山河保薦人林輝親手操辦的五個項目中,2006年上市的*ST德棉(002072.SZ)和2007年上市的ST天潤(002113.SZ)目前都已賣殼(相關報道詳見B1)。這樣的核查資料,是否值得投資者信任?
同樣令投資者詫異的事情發生在勝景山河被叫停上市之后。2010年12月8日勝景山河以85.5倍的市盈率成功發行,原計劃于當年12月17日登陸中小板。但在遭遇媒體質疑后的12月16日晚,既不是由證監會,也不是由獨立第三方,而是由原中介保薦機構平安證券主動會同勝景山河申請暫停上市,并第一時間組織了核查。
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從2011年元月開始,相關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審計機構及監管方聯合派出了十幾路調查小組,分頭實地調查勝景山河在全國各地的100多家總經銷商的銷售數據,對每家經銷商、有業務往來的銀行等進行核查。
證監會曾要求勝景山河及其保薦機構平安證券第一時間對核查情況進行信息披露,并表示將根據結果做出是否恢復上市的決定。平安證券董事長楊宇翔也曾表示,“我們的責任,歸根到底,就是如實披露。”
但迄今為止,投資者并沒有看到實地核查后的具體結果,卻在第一時間獲悉勝景山河已經被取消上市資格。
誰該承擔責任?
平安證券總裁薛榮年對媒體表示,勝景山河遺漏的信息披露是平安證券自查的結果,“如果是自己查出來的,就不是我們的責任”。
盡管證監會也提出,后續將對勝景山河保薦機構是否“勤勉盡責”進一步了解,如存在疏漏,將依法處理。但業界普遍將此解讀為平安證券已安全脫身。
4月11日,勝景山河將應退款項劃入投資者賬戶。按照發行價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計算,投資者每一股可獲返還34.26元。
或許那些中簽了勝景山河新股的投資者應該額手稱慶。按照現在二級市場新股破發的速度,勝景山河一旦上市,無疑難逃破發??扇缃駞s獲得較34.2元的發行價高出6分錢的退款避免了損失。當然,這是在不計長達4個月時間的機會成本的前提下。
大幕即將落下,似乎這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投資者獲得了退款、保薦機構因主動自查而安全脫身、勝景山河放言“來年我們再上發審會!”
但你可能忘記了,今日被否之勝景山河卻在此前順利通過層層審核,獲得上市資格。如果沒有媒體監督,勝景山河高管們早已圈走投資者上億元資金。到底誰該為有關問題負責?
顯然,這需要監管部門更大的勇氣。
查清勝景山河財務報表真實度的工作其實并不復雜。對于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的嚴格查處,甚至是對現行發行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對保薦制度打補丁式地發布《關于保薦項目盡職調查情況問核程序的審核指引》),則需要監管部門拿出壯士斷腕般的勇氣。
畢竟,媒體很難阻止第二個、第三個勝景山河的出現。
哈姆雷特在獨白中不斷地自問: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干凈。
今日,投資者也有理由不斷地質疑監管部門:究竟哪樣更正確?去忍受投資者不斷的質詢,還是挺身去斬斷那若有若無的利益鏈條,把它掃一個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