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黃昏的香港中環熱鬧非凡,從灣仔的香港會展中心乘出租車過來,原本不到十分鐘的車程卻晃悠了二十分鐘,著實讓《投資者報》記者感受到了香港政治及商業中心的繁榮氣息。
抬頭望去,香港特區政府、跨國金融機構、外國領事館、立法會大樓高聳林立。位于中環西北方向的永安中區大廈依舊燈火通明,眾多投資機構在此地安家落戶,利邦投資顧問公司(下稱“LBN”)就是其中一員。
走進LBN,辦公室和會議室隔間而立,不大不小,卻略顯精致,墻邊的大書架上,塞滿了各式文件。
在會議室見到這里的CEO鄭心杰時,已經接近下午6點,他剛剛從一個又一個的會議中解脫出來。鄭說:“我們下班時間都挺晚,經常在8點鐘的時候,還有加班的同事,和內地有些不一樣吧?!?/p>
一番寒暄之后,方才得知,LBN管理著4億美元的海外資金??粗浾哂行┮苫蟮谋砬?,他又客氣地說道:“我的普通話不太好,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用英文給你講解。”
于是,這場夾雜著粵語、英文和普通話的訪談開始了。
沖出危機
鄭心杰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獲得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擔任高盛亞洲區執行董事。2007年5月,他和朋友開始著手成立LBN。
金融危機的出現并未讓他們就此罷手,鄭說:“金融危機剛剛來臨,但是我們已經開始了。”他說這話的時候,流露出一絲“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表情。
2007年11月,鄭及其合伙人毅然成立了LBN China+ Opportunity fund(中國機會基金),但是,金融危機還是成為了大筆融資的路障。
以香港經驗,港股在1997年以前都是長期牛市,而在牛市初期的上世紀70年代,市場波動也很大。2008年初,香港股市估值很高,同時美國經濟存在潛在風險,于是鄭將投資策略調整為“中性”,且將倉位降至很低的水平。
是年,LBN并沒有資金龐大的投資者,很多大型投資者都是在2009年、2010年才介入,他們的加入是因為LBN所管理的中國機會基金在金融危機時期凈值增長11%。
“個人投資者極少,大部分是FOF、養老基金等等。”鄭一面說,一面拿出中國機會基金的凈值表:從2007年11月成立至2011年3月,凈值總體增長105%,而同期MSCI China(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下跌33%。
大幅超越指數的成績,贏得了投資人的信任。
這只以中國機會命名的對沖基金瞬間成為港股市場上的資金入口,按照LBN的原則,他們掌控的是海外資金,砸向的是香港市場。其中,股票是主角,長期債券充其量也就是男三號,而用來進行對沖交易的期貨作為男二號必不可少。
在2009年,LBN開始關注創維數碼,經調研發現,在電視機領域,創維的市場占有率算是老大,且成長性不錯,2009年5月其價位在1港元左右時,他果斷介入。
2009年底,創維數碼在香港公布的2009年4月1日至9月30日共6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09/10財年上半年營業額達到100億港元,同比增長36%;盈利大幅攀升達6億港元,增長430%。
業績公布之余,奧維咨詢公司的監測結果也給投資人以極大的信心:根據全國312個城市及3308個終端門店進行的統計,截至2009年9月30日,過去12個月中,創維電視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分別以15.5%和12.7%的市場占有率排在前列。
LBN這一場,賭對了黑馬。
之后,創維集團副總裁、創維數碼執行董事、彩電事業部總裁楊東文發出豪言壯語,“未來十年,將會是中國電視及其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但鄭及其合伙人的步調,并沒有因這番言辭而動搖。
2010年初,當期股價接近9港元和10港元左右時,中國機會基金中的創維數碼就已悉數出盡?!皠摼S的價格已經接近價值了,我們看準的是那個時候的機會?!编嵐麛嗟卣f道。
他眼里看到的是機會,而不是某個行業,某家公司。
縱觀創維從2009年初至2010年初的走勢,一路上行中略有曲折。若是在內地市場,基金經理可能有兩種做法:一是持有;二是做波段。而鄭說,他們兩者兼有。
托了創維數碼的福,中國機會基金在2009年凈值增長79%。
漲高就賣
創維數碼的例子讓鄭心杰甚是自豪。
與許多買入并長期持有的投資機構不同,LBN的投資策略比較靈活,當公司的成長性見頂,價格高估時,就會毫不猶豫地賣出。
對于波動的市場,這樣的方式是湊效的。比如香港房地產市場,盡管長期向好,但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地產股出現較大波動。換句話說,市場具有周期性,再牛的股市也會有不好的時候,不能因為長期看好就一成不變。
鄭說:“在市場下跌時,我們考慮的是保本,保證基金凈值的跌幅小于市場的跌幅,因為即便是熊市,做空也存在風險。”
他談到了受巴菲特青睞的比亞迪,2009年其買點已經凸顯,盡管巴菲特購入很多,且持有時間較長,但LBN旗下的中國機會基金持有比亞迪的時間還不到半年,當2010年上漲過快,價格超過價值時,便出手了。
一如LBN的邏輯:如果公司有很好的成長空間,一年時間足以讓價格漲到位,所以到了一定階段,就會賣掉,并尋找更好的公司。
2010年初,LBN的操作轉為保守,一方面,全球經濟的復蘇在市場上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企業業績出現好轉,港股市場估值相對合理。更重要的是香港零售企業的成長雛形開始顯露。
那時,鄭及其合伙人發現,中國內地不少人涌向香港,購買金銀飾品,六福珠寶的生意更是好得爆棚,內地人出手便是幾十萬、幾百萬。香港零售業頓時在大陸人的刺激下猛增。
“之前從來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多的內地人來香港搶購金銀首飾?!编嵏袊@道。2009年末,2010年初,LBN在六福珠寶9港元左右的價位購入,直到現在還沒有賣掉,而六福在港股市場的價格已經是當時的2倍有余。
LBN當時并未一次性購入,而是一部分資金先嘗個新鮮,一旦市場表現好,再繼續跟進,他們相信,“這些公司有足夠的時間來延續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延續靠的不是香港人,而是內地人。”
兩只基金
中國機會基金只是LBN旗下兩只基金中的一只,與這只對沖基金相對應的是沒有建立任何對沖機制的Strategic China Panda Fund(中國戰略基金),盡管也投資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但是整個基金的設計完全是做多模式。
鄭說:“海外投資人并不一定青睞對沖,他們甚至認為,在很多時候,對沖是無效的,但只要能選對投資標的,通過做多獲得高回報的概率更大。
于是,中國戰略基金于2008年10月成立了,截至2011年3月,該基金凈值累計增長110%,而同期MSCI China漲幅僅為44%。
就該基金最新的持股情況來看,藍籌股占比20%;中盤股占比51%;小盤股占比11%。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是:華潤水泥控股、雨潤食品、安踏體育,在基金中占比分別為5.4%、4.7%和3.9%。
一個屬于原材料、一個屬于食品、一個屬于消費,若按照大類劃分,后兩者都應該屬于大消費的范疇,這也應驗了LBN長期看好國內消費概念那句話。
結合中國機會基金,這兩只基金在投資標的上會有70%的重合,但這并不影響它們未來的表現。
對于基金標的所在港股市場,鄭信心滿滿,“香港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個國際性市場,很多的流動性來自美國、歐洲等地方”。
據其觀察,2011年2月,港股市場的下跌并不是基本面的問題,而是大部分資金逃離了港股市場開始投資美股,而實際上,這部分資金的抽離從2010年11月就已經開始??墒堑搅?月,流動資金在美國市場獲得足夠收益之后,又會再度來襲,港股的行情指日可待。
這便是香港市場的誘惑:不能僅憑行業做投資,不能僅憑周期做投資,也不能僅憑公司業績做投資,因為,國際市場的資金流向時刻決定著港股沉浮。
而鄭及其合伙人,也在這些無窮的機會中充當著中國公司的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