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筆者頻繁參加各家機構舉行的陽光私募評選活動,每到一處,人群爆滿。
除了主辦方、陽光私募嘉賓、私人銀行部門、券商機構業務部門,還有人頭攢動的大戶、個人投資者。
他們對于陽光私募產品的追捧令人驚愕。
某陽光私募經理曾告訴過筆者,有些資金雄厚的投資者動輒拿出1億元買產品。可見市場上,并不缺乏資金,只是缺乏資金的投資渠道。
2004年,趙丹陽同深國投合作設立了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開創了一種新的信托產品模式,這是國內第一只陽光私募產品的雛形。
和陽光私募相對的是“地下私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隱蔽低調的形式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操作方式頭頂著一項罪名:“非法集資。”
趙丹陽將私募以一種合法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趙丹陽被稱為“中國私募教父”。此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陽光私募從深圳向全國輻射。
2008年A股巨跌,很多機構損失慘重,但是有1/3陽光私募跌幅在10%以內,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市場對陽光私募的看法。
統計資料表明,2007年之前國內市場上僅有11只陽光私募基金,整個規模也就20多億。2009年,陽光私募基金的數目發展到了160多只。2010年,更是呈現“倍數”增長,當年新設陽光私募約300只,新設投資顧問約100家。
從第一只陽光私募基金發行的800萬元規模,到2007年的20億規模,用了4年。從20億元規模到千億規模,僅用了3年時間,可見陽光私募正在跳躍式增長。
2010年很多優秀的公墓基金經理紛紛轉投陽光私募,更是將陽光私募推向市場關注的焦點。
數量增多、規模擴大,越來越多的券商、基金從業人員甚至媒體從業人員和一些民間高手涌入了陽光私募的大軍,與此同時,陽光私募產品也日趨多元化。
有投資風格激進的,有穩健的,有喜歡價值投資的,有喜歡成長股投資的,不同風險喜好的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選擇。
在產品設計上陽光私募也開始嘗試創新。先是有深圳景良資產對于合伙制陽光私募的探索,接著有廣州長金投資“安全墊”產品的發行,再到從容投資推出專門投資醫藥的產品。
此外,以國信證券營業部為典型,他們憑借豐富的客戶,開始自己成立私募產品。這些產品多是小范圍發售,產品收益很高。
對海外對沖基金的關注與試水的案例也在增多。李馳和劉明達所在的公司還發行了海外離岸產品。
規模擴大的同時,私募公司的管理也逐漸正規化。經過幾年的發展,私募基金公司已經逐漸從“草臺班子”走向正規。
由于整體良好的表現,以及高端客戶追求絕對收益的需求,使得陽光私募成了銀行銷售的寵兒。銀行對待陽光私募的態度也明顯好了起來。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對全國40家私募基金調查顯示,有11.11%的私募通過銀行募資比例在80%以上,18.52%的私募銀行募資占比50%~80%,44.44%的陽光私募通過銀行募集資金的比例在20%以下。
2月份,市場上還流出了一份私人銀行選擇陽光私募的名單。據不完全統計,建行總行和工行總行分別圈定了2家到3家陽光私募,中國銀行總行則圈定了11家陽光私募,包括星石、億龍、朱雀、重陽、從容、尚雅、武當等;農業銀行總行開出的名單范圍最廣,達到了16家。
(作者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