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是清明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在對勝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會后事項進行審核后,證監會宣布撤銷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核準決定,同時要求勝景山河按照發行價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
在市場行情平淡的過去四個月中,人們對勝景山河的關注度,并不亞于已掛牌交易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人們期待監管部門對該公司涉嫌欺詐上市的調查結果,期待看到證監會維護資本市場正義的能力、決心和力度。
去年12月17日,勝景山河因被媒體質疑銷售收入造假而被緊急叫停上市,隨后根據監管層的要求,勝景山河的保薦和審計機構聯合派出十幾路調查小組,對公司銷售數據進行全國范圍的實地核查。
我們沒有看到4個月實地核查后的具體結果,從證監會否決勝景山河的表態中,似乎勝景山河遭到媒體質疑涉嫌造假,都是被冤枉的。
據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中介結構審核報告顯示,勝景山河銷售收入符合會計準則規定、存貨真實、不存在外購黃酒勾兌的情況,只是券商和會計師在信息披露和審計程序上存在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瑕疵,所以才導致二次審核未被通過。
這樣的表態很有技巧,既挑出了足以否決勝景山河上市申請的毛病,又避開了媒體對該公司財務造假的指責,同時,還為勝景山河“改正錯誤”留下了余地。難怪勝景山河董事長姚勝會充滿激情地對媒體表示“來年我們再上發審會”。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對于證監會來說,要搞明白勝景山河財務報表的真假非常容易,只需要會同稅務部門,看看勝景山河所有供應商、經銷商的賬本便知。如果銷售收入屬實,那么這些經銷商過去幾年的貨物、資金進出和納稅證明,也能與之對應。
我們沒有看到對勝景山河上百家經銷商的核查結果,但即使保薦機構拿出了這個結果,其可信度也值得懷疑——讓涉嫌參與造假的人核查是否造假,這值得相信嗎?
不過在今年1月份,《投資者報》的兩位記者也趕赴湖南,暗訪了部分勝景山河的經銷商,同時也對公司生產情況進行了解。我們不知道勝景山河的銷售收入是否“符合會計準則”,但記者反饋回來的情況(詳見B01-04),卻更堅定了我們對其銷售收入造假的懷疑。
盡管證監會4月6日的審核否決阻止了勝景山河上市,但給人們的感覺卻是避實就虛、避重就輕,對于公司和保薦機構是否存在欺詐行為這種深遭質疑、大是大非的問題避而不談,以一種看似正確但模棱兩可的態度,封存這一懸案。
欺詐如能藏身,正義便無處立足,中國證券市場所謂公開、透明的努力也就成了空談。我們不知道勝景山河及其保薦機構有何等能量,特別善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治智慧。可是,如果涉嫌欺詐上市可以成為小事不了了之,那么,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樣的大事,也將不了了之。
如果沒有當初媒體的質疑,勝景山河現在已經把投資者的5億資金揣在兜里,舉杯相慶了。因此,我們不得不對證監會的審核能力表示懷疑,如果發行審核部門和發審委委員們,只會根據公司的上市申報文本做出判斷,那么當前的新股發行機制如何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勝景山河東窗事發被叫停上市,但還有多少個“勝景山河”通過欺詐進入A股市場?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綠大地”就是一個典型。可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人對被欺詐的投資者表示歉意,當初批準綠大地上市的發審委委員們、保薦綠大地上市的各中介機構,也無人被問責。
難怪有人為證監會暫停勝景山河上市叫好。那些掌握上市公司生殺大權的監管大員們,即使錯了也可高枕無憂,更何況在勝景山河的事上“知錯能改”呢?第一次審核通過勝景山河上市的7名委員們,在輿論的壓力下終于投出了否決票,真是善莫大焉、值得表彰。
而沒有被認定參與欺詐的保薦機構,更可以理直氣壯。看看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日前對媒體的表態——不認為此前平安證券在合法合規上有什么問題,更不同意外界說的“故意造假”——不控告媒體誹謗已經算寬宏大量了。
這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證監會及時喊停彰顯正義、發審委委員們知錯能改果斷否決、保薦機構經過調查發現合法合規沒有問題、公司老總表示吸取教訓明年再來。這樣的完美結局,鼓勵著更多的“勝景山河”拿著水分十足的招股書躍躍欲試,鼓勵著更多的保薦機構為了賺取豐厚的承銷費把對公眾的責任拋在腦后——難道還有比欺詐上市更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嗎?
唯一不完美的,是申購勝景山河的股民們白高興一場,但中國股民那么多,誰又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