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國基金業13周年,也是開放式基金誕生10周年。
4月8日與12日,在上海與北京分別舉辦了一場基金業高峰論壇:“首屆全球基金峰會”和“第六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會”。兩次論壇的話題中心,都圍繞著《基金法》修改。
“今年基金業年會內容比往年更豐富,原因可能是今年《基金法》的話題更容易引起大家共鳴。”一位參加過歷屆基金業年會的基金業資深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主持人調侃到,還有個原因可能是監管層領導沒參會,所以基金公司老總更能暢所欲言。
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本次北京論壇上深圳基金公司的老總要比北京“積極”。除了做主題演講的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外,演講名單上的其他三位北京基金公司老總,并未出現在會議現場。
最勤奮的老總,當屬交銀施羅德總經理戰龍,上述兩次論壇他都參與了圓桌討論,而他上任才兩個多月。
解決利益一致性問題
此次基金業年會的主題是“基金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范勇宏在演講開始,重點指出了過去理財市場的變化,從公募基金一枝獨秀到多元化。
目前,四大群體與公募基金一道組成了多元化的理財市場:一是陽光私募。目前有1600多只,管理的規模上千億;二是銀行理財產品。2010年銀行發行理財產品近1萬種,發行規模大約是7萬億元,比2007年1萬億元翻了7倍;三是券商理財。目前資產總規模有1500億元,如果實行備案制發行會提速;四是投資性保險、PE股權基金等。
理財市場從一枝獨秀到群雄薈萃,公募基金的劣勢也隨之而來。
公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不同行業的相同理財產品,有不同的監管標準。“特別是對于股票型產品、高風險產品標準不一致,比如說公募基金經理不能投資股票等。”范勇宏說,“這對公募基金經理是不公平的。”
他建議,對相似的理財產品,尤其是高風險理財產品,應該實行不同行業的監管條件,用統一標準來進行監管,同時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市場投資行為的監管。這樣有利于遏制不公平競爭,樹立投資者的信心,維護資產管理行業良好的聲譽。
解決方法上,一方面,需要外部來解決監管標準統一的問題,對相似的產品用相似的標準;第二,基金公司內部要改革。“改革現行的基金制度,特別要解決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跟基金經理的利益一致性問題,讓他們風險和收益都共擔。”
范勇宏拿自己在2007年10月的市場高點,要求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把倉位降下來為例進行了說明。他還透露,2010年華夏基金曾婉拒過機構200多億的委托資金,原因是“我們覺得市場不太好做”。
他還不忘分析今年的投資。“大家知道今年投資很難做,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因為全球面臨通貨膨脹,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通貨膨脹壓力很大。”他認為,今后經濟較快增長和通脹較高將在長時間內并存,所以投資者應該提高對通脹的容忍度,等通脹解決了市場會有好機會。
分清產品監管與機構監管
上海論壇中原央行副行長、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的“基金法修改中仍存四部分爭議”,也被帶到了北京論壇上。
吳表示,《基金法》修訂小組認為,證券基金是金融投資工具,屬于資本市場投資工具的基金,應由證監會統一監管;銀行、保險發起的產品,各由銀監會、保監會監管;私募基金由銀監會、保監會監管;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基金、牽涉到社保的基金、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都要到發改委去備案。
大摩華鑫總經理于華表示,要分清機構監管和產品監管的區別,“我感到公募基金最應該迫切考慮清楚的,是做出制度安排按照產品監管來進行管理。”
此外,公募與私募競爭的是機制。“公募和私募差別在哪兒?為什么這么多公募從業者愿意到私募去?私募是有限責任制,運行機制和公募完全不一樣,這兩個不同的結構帶來競爭的活力也不一樣。現在扭曲的事情在哪兒?大家做的事情完全一樣,競爭是靠機制在競爭,根本不是團隊在競爭,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通過《基金法》修改。”
近三年,基金業規模持續在2萬億到3萬億間徘徊,這也是基金大佬們頭疼的。自2007年基金業形成3.5萬億元高峰值后,過去三年多時間,基金業實際份額不斷減少,最新數據是2.4萬億元。與此同時,銀行、保險、私募等理財產品總資產卻在穩步上升。
不過,戰龍認為不用過分擔憂,“從國內到國外,特別是國外幾十年基金業發展看,基金行業都是靠牛市來推動的。通常都是在一個大的牛市來了之后,整個行業才隨之大發展。國內基金業規模過去三年從高點下來,份額和規模都沒有增加,這個現象很正常。”
美國監管基金經理賬戶經驗
在最新《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及基金從業人員將可買賣股票,一度引起市場的擔心:在我國監管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允許基金經理炒股會不會導致“老鼠倉”查證更難?
對于監管層“堵不如疏”的思路,美國普信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林羿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也出現了幾件引起公憤的老鼠倉事件,基金業也考慮過完全禁止基金業投資人員進行個人交易。但有三個原因讓他們放棄這個決定。
第一,禁止基金經理進行個人投資交易,會使很多優秀人才不愿意到基金業來工作。
第二,美國基金業協會等自律組織,有能力建立統一嚴格的從業道德標準。
第三,禁止基金經理炒股,對其本人是很不公平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調查了當時美國最大共同基金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他在位13年中取得了29%的年均收益率。
但林奇跟調查委員會的人說:“我個人管理基金的技巧、思想和理念,對股市的理解、分析、資產的配置、個股的選擇,對估值的評估,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管理個人賬戶獲得的。”這給他們的啟示是,完全禁止會影響共同基金技術的發展。
對于美國基金業極少出現違規事件,他認為三大規定很關鍵:首先,上市公司IPO規定投資人員不能參加,包括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其次,私募參與IPO時,必須披露所買過的股票,從而澄清潛在利益沖突。公募基金參與IPO,也要用與這家公司沒有瓜葛的獨立分析師;第三,對基金經理買股票制定禁止交易期,以避免各種欺詐行為。
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曾透露,林奇是他的學習偶像,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基金經理們會有林奇這樣“幸運”嗎?相信不久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