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速爆棚的節能服務行業正在按下并購整合的啟動按鈕
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實行的強制節能減排帶來的不是只有小火電廠的關閉、拉閘限電和柴油荒,還催生了一個短時間內產值達數百億、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的行業—節能服務。
投資者如過江之鯽般涌入這個處于爆發期的陌生水域,過去五年節能服務類公司增加了十倍,達到近800多家,且仍在增長。他們瞄準的是,節能領域未來5年將達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但必須提醒所有玩家的是,并購整合將成為該領域下一個五年的重要趨勢。在6月份的前10天內,施耐德電氣接連收購了西班牙智能電網軟件公司Telvent和印度儲能技術公司郎明電源,并以6.8億美元價格收購中國高壓變頻電機領先者利德華福。
這三家公司從軟件、儲能、中高壓變頻等三個智能電網相關的領域,補足了施耐德在中高壓領域里的業務短板。這是施耐德全球在過去3年試圖由低壓配電設別制造商向“全球能效管理專家”轉型的一部分(詳情請于www.gemga.com.cn查詢《施耐德集結號》一文),也是中國節能市場進入戰國時代的標志。“不排除未來根據我們自身的轉型,仍有并購的可能。”施耐德中國區副總裁王潔對《環球企業家》說。
“這樣的并購隨時都在發生,而一年前還不是這樣。”北京華控自動化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于江濤告訴《環球企業家》。在節能服務一個市場空間還未充分挖掘的領域,絕大多數玩家都是類似于利德華福這樣專注于某一細分行業的中小企業,如對鍋爐燃燒技術進行改造的神霧、利用水蓄冷技術進行空調節電的佩爾優等。于江濤認為,對本地客戶能源使用需求的了解是這些公司得以迅速成長的土壤。但從整個節能服務行業看,主流玩家正從單一節能設備供應和技術改造,開始轉型為提供整體能源解決方案。
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在于,隨著節能效果邊際遞減,中國節能客戶對節能需求越來越復雜和系統化。對于這些綜合性項目,中小節能公司很難承接。而北京可視化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前光對《環球企業家》說,事關中小型節能服務企業生死的還有融資瓶頸——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項目初期改造投入成本高、回款周期長,同時開展幾個項目則資金緊張。而大多數節能服務企業是輕資產模式,沒有可抵押的廠房設備。
基于對這一行業前景的看好,一些銀行開始嘗試以EMC的現金流收益用于抵押。同時,一些公司也與融資租賃公司合作。即便如此,中小型公司依然生存艱難。FrostSullivan咨詢公司分析師曹寅此前在融資租賃公司工作,眼見一批節能服務企業因為資金、收款問題而死掉。“這個行業暗礁太多,小企業被并購或許是好的結果。”曹寅說。
目前,熱衷并購的玩家有兩大類,一類是如施耐德這樣,在某一個節能領域居于一線陣營,現在試圖將業務線覆蓋整個節能系統。如此他們需要通過并購新產品線,以豐富工具箱;再一種本身就是能源生產、管理平臺企業,利用自身管道或系統內客戶資源優勢順勢而為切入能效管理。比如,近一年內,神華、南方電網、中廣核等央企也紛紛成立了節能服務公司。對他們而言,必須并購才能與其傳統優勢互為激發,獲得更大商業回報。
而所有并購者共同的驅動力是,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能源和碳排放國,而因其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結構,未來對能源的需求仍會快速增長。這些都意味著中國仍將面臨很大的節能壓力。
事實上,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地區,節能市場因其本身節能效率和制造業的萎縮已停滯多年。而這些地區的節能技術近年已通過各種方式與中國市場結合。可以想見的是,未來中國針對技術和產品線的并購不會僅局限于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