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想自己有一天得面對那個場景—曾經在同一戰壕中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一天調轉槍口向自己宣戰,在商業戰場上如是。只是別忘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才是生意場上的處世之道和永恒定律。
馬云VS孫正義
結好:2000年,僅僅6分鐘時間的交談,就讓第一次見到馬云的孫正義決定出手,給當時正在互聯網寒冬的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因為孫看到了馬的雙眼閃爍著夢想和激情。此后,孫又追加了6000萬美元投資。
交惡:雙方此次在支付寶所有權轉移上鬧僵了。今年一季度,在股東反對和董事會未通過的情況下,馬云單方面斷掉支付寶與阿里巴巴集團之間的協議控制關系,以獲取央行發放的支付牌照。馬云公開表達對孫正義的不滿,他顯然已經不能接受當年的雪中送炭者對軟銀利益的維護,“孫正義的心里只有六個字:‘軟銀、軟銀、軟銀’。即使再給我們10倍時間,也沒辦法和他們談清楚。”孫正義相對而言并不激進,“阿里巴巴和軟銀是很好的合作伙伴。預計很快會就支付寶事宜達成一致。”
保羅·艾倫VS比爾·蓋茨
結好:1968年,15歲的保羅·艾倫和13歲的比爾·蓋茨在西雅圖的湖濱中學相遇并成為莫逆之交。1975年,他們一起創辦了微軟。
交惡:保羅·艾倫在他的新書《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中透露其與蓋茨早已出現的合作矛盾。在創立微軟之初,蓋茨以“他(蓋茨)在編制軟件過程中的功勞更大”否定了艾倫的股權評分的建議。在這之后,又以自己“做了大部分工作,且從哈佛輟學放棄了很多”要求將自己持股比例提高至64%。1982年12月,艾倫聽到蓋茨和鮑爾默在蓋茨的辦公室討論如何通過向他們和其他股東增發股票來稀釋艾倫的持股比例。
1983年,保羅·艾倫離開了微軟。1983年,在艾倫離開公司后,蓋茨曾經嘗試以“地板價”回收股票。最終,因價格沒談攏,艾倫得以保留股票。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隨著微軟股價不斷上漲,艾倫的財富也水漲船高。“我幫助創立了微軟,后來盡管我受到了疾病的困擾,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當時我仍是微軟管理團隊的一名積極成員,而我的合作伙伴和同事就密謀欺騙我。這簡直就是唯利是圖的機會主義。”
黃光裕VS陳曉
結好:2006年,國美收購永樂時,黃光裕也一同邀請了陳曉出任國美電器的總裁,自己擔任董事長。為了表現情同手足,無論是兩人的座駕還是辦公室的設置,都保持一致。2008年底,黃光裕夫婦遭拘捕,陳曉臨危受命接過董事長一職。
交惡:2009年貝恩資本大額注資稀釋了黃的股份,同時,陳曉淘汰落后門店計劃和股權激勵方案違背了黃的意志。黃開始反攻,認購貝恩進入后的股票配售,維護大股東地位;在自己人幫助下,黃在2010年股東大會也獲得有利于自己的結果。2010年6月起,陳曉不斷拋出“去黃光裕化是必然選擇”、“其(大股東)已不適合繼續在上市公司發揮主導作用”類的激進之語。8月,黃光裕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對撤銷董事會20%的增發授權、撤銷陳曉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職務等事項進行表決。雙方甚至對簿公堂,國美電器就黃光裕2008年違反信托責任起訴黃。黃光裕妻子杜鵑出獄后,全力扭轉了當時對黃不利的局面。今年3月,陳曉辭去董事局主席職務,告別國美。
羅伊·E·迪士尼VS邁克爾·艾斯納
結好:1984年,沃特·迪士尼的侄子羅伊·E·迪士尼為迪士尼引入職業經理人邁克爾·艾斯納,公司史上首次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艾斯納果然不負眾望,上任后公司股價上漲30倍,入選財富 500強公司。
交惡:后來,艾斯納開始不斷提高自己的薪水和股票期權。他的股權逐漸超過羅伊成為最大股東。近20年,艾斯納一步步把“自己人”塞進董事會。2001年,艾斯納阻攔了羅伊的家族接班人計劃,2003年,又利用72歲以上的董事會成員退休條款擠走了羅伊。
離開迪士尼的羅伊和前董事斯坦利·戈爾德開始罷黜艾斯納的活動。他們建立了“拯救迪士尼”網站,并在《華爾街日報》財經版顯要位置刊登了痛罵艾斯納的文章—《艾斯納效應》。2004年股東大會上,他們聯合43%的股東,對公司近年來糟糕的財務問題提出質疑,并進一步要求趕走艾斯納。2005年年底,艾斯納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