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決策模式,加強人才儲備,對中國企業下一步傳承、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在評價制定關鍵決策上,通常認為制定決策的效率越快,往往在財務上的表現會越好。怎樣才能最快、最好地制定決策?根據來自上千個企業(其中包括三四百家中國)的數據,我們得出結論,主要有五大方面因素:戰略重點,戰略要務,流程,人才的位置,執行決策的效力。
多半的中國企業是指令型的,特別是民營企業,這帶來一些問題。第一,現在大部分的企業家都是第一代,小部分正在傳承到第二代。這些企業能否很好地將企業傳承下去,人才儲備是否到位,這和韓國企業在二十年之前碰到的問題相同。第二,中國企業大多認為執行力很好,領導人提出決策,下屬不爭辯,直接去做。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的決策得分會比其他地方高,但決策的質量、速度和為之付出的努力卻沒有其他的國家好。所以,如果中國企業有好的領導者制定正確決策,加之以正確執行,企業就會發展良好。但是,這樣的企業也存在對個別人的依賴性太強的問題。
我主張參與型的決策模式,而且要強調領導層從上而下以身作則,從指令型轉為參與型。這要求企業的頂端領導者自己知道怎么做,不然往往好多主意提出就會被扼殺。并非集體參與就一定會放慢決策速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帶來的發展模式也會各有不同。
這也意味著,人才儲備變得很重要。具體來講,從開疆拓土到運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樣。職業經理人的引進需要很強的目的性,需要分階段引進人才;關鍵領導者接班人計劃必須很清晰,能夠保證任何問題出現時企業還能有序運轉下去。
以聯想和華為為例,他們目前面臨的是擴張全球市場。這已經不是任何一個領導人用指令的機制能夠操縱的大盤子,因為任何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如引入有很好的技能儲備的專業人才來幫助你做出決策。比如聯想,它通過跟IBM的并購,引進國際化、專業化的管理團隊;而華為是完全通過自身成長造就自己的商業領袖,他們中很多人都能夠獨當一面。
現在,中國企業都在彷徨:怎樣能走出去,怎樣能發展好。其自身就需要突破決策制定的瓶頸。在此基礎上,企業文化就必須要有所變革。如果成為參與性決策,首先企業內部需要鼓勵員工思考:除了既有的問題解決方式,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其次,要鼓勵他們提出正確的建議,并著力培養特別善于提出好建議的員工,形成一種內部鼓勵建議的氛圍。這樣,當下一任接班人接手時,中層管理團隊已經形成。習慣于思考,提出建議,使組織能夠平穩過渡,避免過于急速變化帶來的影響—由于不適應而導致管理人才流失。
在接觸中,我發覺90%以上中國企業家都意識到這樣問題的存在。但是,調研結果顯示多半企業仍然是指令型,他們面臨的挑戰在于:首先是人才的招募和培養。大部分的民營企業中人力資源體系往往很落后,缺乏系統性人力資源考慮,往往只是普通的人事制度,并沒有定義所需要的人才、有方向的招募、系統的訓練、有計劃的挽留,這些內部的機制沒有運轉起來。第二,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企業文化變革,目前只有少數中國企業可以和跨國公司較量,難于從市場上獲得相應人才,造成了企業文化變革實際操作的困難。
韓國企業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韓國參考日本的經驗,使其轉換的過程加速了三倍。他們只用了十年時間就達到和全球其他頂級企業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中國如果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打造出具有全球級別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