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荒暴露出根本性能源政策挑戰
今年夏天,中國可能會經歷自2004年,甚至是1949年建國以來最嚴重的電荒。雖然由于空調用電的影響,每年夏天多少都會出現電力供應緊張,但今年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出現比往年提前了兩個月—三四月份就開始缺電,導致工業生產增長率略有下滑。造成今年電力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11年一季度,電力需求至少同比增長12.7%。其原因是重工業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2010年12月,“十一五”規劃期結束,由于相關工業產品價格走高,各地政府紛紛在年初給這些在‘十一五’期間被勒令關停的高耗能企業開了綠燈,讓他們重新運營,包括鋼鐵、化工產品、有色金屬和水泥等。
電力需求的增長跟過去兩年間家用電器的銷量激增也不無關系。政府本來僅旨在通過對居民購買家用電器進行補貼的方式來拉動國內消費,但卻因此助長了電力需求的不斷增長。
中國中部和西南部地區正在經歷多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也大大減少了全國很多大型水電站所在流域的徑流量。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給能源運輸系統也造成了巨大壓力,比如把煤炭從礦山運到電站的鐵路系統,以及電網系統。
由于煤炭價格持續上漲,而電網企業支付給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市場煤,計劃電”的弊端在2011年持續顯現。發電企業開始減少對新增發電能力的投資,并以“檢修”為由減少現有電廠的發電量。結果是,五大發電集團過去三年虧損了大約90億美元,且現在還在繼續虧損,而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卻在持續盈利。
政府對日漸嚴峻的缺電局面采取了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兩類措施。其中經濟手段包括:在超過15個省,把4、5兩個月電網公司支付給發電企業的批發電價提升了7%;從6月1日起,把工業、商業和農業領域部分終端用戶的電費標準提升了3%:這也是2009年11月以來政府第一次上調零售電價;重新開始討論提高居民用電資費標準。各地方政府采取的行政手段包括:限制工業企業,尤其是高耗能企業的用電量;停止柴油出口,以確保當地保有足夠的柴油供應量用于供電作業。
導致連年來電荒的深層次問題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那就是,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與不合理的定價機制之間的矛盾。中國擁有高于十億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在全世界范圍內發電能力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但即便如此,其國內電力需求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持續增加。如此之大的電力系統,要維持如此之高的增長速度,意味著要有效管理整個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新增投資,從煤礦到電廠,再進一步到最終用戶。
燃油和電力行業的定價系統存在著同樣的缺陷:原料的價格(原油和煤炭)已基本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而電力和燃油等最終產品的批發和零售價格,卻仍由政府控制,且價格都相對低廉。
中國的能源行業,就這樣糾纏于計劃體制和市場體制之間。中國曾有過逐步開放能源市場的計劃,但是在幾家主要能源企業初步實現了重組和商業化運作之后即被擱淺。結果,這些被商業化和部分私有化了的公司,被迫在一個部分價格由市場決定,部分由政府決定的窘境之下運營,并由此導致反應能源需求的市場訊號,與擴大產能投資以及鼓勵節能的需求信號不一致。
夏季降雨的增加,最近電價的上調,可能使今年的電荒在夏季過去時得以解決。不斷新建的煤礦和煤炭運輸系統以及發電和輸電設施,可能在一兩年之后實現電力供需平衡,但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到底該怎樣管理能源行業,如何控制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