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埃尼公司
意大利能源巨頭埃尼公司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利比亞投資。沖突爆發前,埃尼公司雇用大約2000人,在利比亞的收入占企業總收入將近15%。7月中旬,卡扎菲政權以意大利參與空襲為由,宣布停止與埃尼公司的全部合作。埃尼公司現已緊密接觸反對派領導人,以確保自身在利比亞最大能源生產商的地位。同時,公司派人前往利比亞東部,保護已關閉工廠和著手重新啟動石油設施。
法國道達爾公司
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被埃尼等既得利益者視為最厲害的“威脅”,因為正是法國率先發起針對卡扎菲政權的軍事打擊行動,也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對派的“全國過渡委員會”。法國一直在游說利比亞反對派,以確保對方在招標新合同時不要忘了法國企業。評論認為,法國將因為在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方面扮演早期和決定性角色在“后卡扎菲時代”獲得能源合同“獎勵”。
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利比亞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石油一起進入全球視野中的。利比亞是歐佩克(OPEC)成員國,BP能源統計2011顯示,利比亞石油探明儲量為464.2億桶,居世界第9位,占世界總量的3.4%,占非洲總量的34.8%。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利比亞成為非洲產油大國,利比亞的原油產量一度達到300桶/天,占世界原油總產量的7%左右。與豐富的石油儲量和快速增長的石油產量相對應的是,利比亞油氣資源的區域影響力越來越顯著,尤其是對歐洲市場的影響。
其他歐洲石油公司
分析認為,利比亞與各國石油公司的已有合同不會受到影響,但是新合同的意向將取決于各國政府對利比亞反對派的支持力度。德國溫特沙爾公司、英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公司等基本都已經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談妥,隨時準備重啟在利比亞的石油項目。德國政府則用金錢開路,許諾向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提供1億歐元過渡性貸款,以期未來獲得更多合同。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比起歐美的石油公司,中石油進入利比亞時間較晚。據中國商務部數據,去年利比亞石油日產量達到180萬桶,其中11%供應給中國。利比亞內亂爆發后,中石油多個項目停止,廠房設施遭到破壞,3萬多中國公民被緊急撤離。分析師認為,以伊拉克石油戰爭為例,現在說中國的石油公司在利比亞得失還為時尚早。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利比亞反對派控制的石油公司發言人曾表示,那些曾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采取敵對立場的國家今后將難以獲得新的勘探特許權,包括印度、中國和俄羅斯。尤其是俄羅斯,不僅最堅決反對空襲利比亞,在反對派攻入黎波里后,俄羅斯官方仍不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俄羅斯得趕緊和利比亞反對派修好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