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搭著80后末班車的偽文藝女青年,對于瓷器的了解是從周杰倫的《青花瓷》開始的。“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方文山的詞透著一股古典美,美到我想去景德鎮看一看。
“景德鎮”三個字從元朝開始就已經名揚中外。元代宮廷為了保證瓷器質量,在此設立了當時唯一的一所管理陶瓷產業的機構—浮梁瓷局,景德鎮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景德鎮所產的青花瓷器大量出口到東南亞、中東一帶。至今,土耳其博物館里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依舊精致、大氣,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這是一座瓷都。這里的人,世代與瓷為生;這里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這里輝煌,璀璨閃耀著過去、現在和將來。藝術家、學生、商人、窯工……各種身份的人匯聚在一起,讓瓷都充滿活力。
也許是因為燒瓷的緣故,景德鎮的上空總是彌漫著南方工業城市特有的青灰色。在文人的描繪中景德鎮總是靈動而迷人的,那些過于美好的修飾會給人帶上一層迷幻的霧障。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景德鎮。
老柴窯開窯
幸運的是,到達景德鎮那天,我正好趕上了一個老柴窯的開窯儀式。如同武夷茶采摘之前需要開山一樣,開窯時需要在窯前放上貢品,并且鳴放鞭炮。制瓷工匠對開窯特別重視,所有參與制瓷的人在那一天都必須穿戴整齊,認真朝拜。儀式過后,半成品才能被師傅送入窯中進行燒制。
在這里,我看到了老匠人的虔誠。
因為每一次使用柴窯燒制瓷器都要消耗掉大量的松木,當地政府為了長遠發展的考慮,提倡使用氣窯,使得市面上用柴窯燒制的瓷器少之又少。我們到達的這個柴窯,是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瓷器制作工藝流程而特別保存下來的。
大門打開之后,巨大的柴窯展現在我的面前。柴窯猶如一個山包,山包上碩大的煙囪沖出了屋外,柴窯正中間的小門只容得下一個人經過,旁邊壘起的松木散發出淡淡的松香味。燒窯的師傅告訴我,用柴窯燒制瓷器的時候,窯內不同位置的壓強變化會使燒出的瓷器不盡相同,靠近窯邊緣部分燒出來的瓷器易變形,靠近窯中心位置燒出來的器形最穩定也最美。所以每一次燒窯,師傅都會把最滿意的作品放到柴窯中間,在高達一千三百多度的燒灼之后形成窯變,幻化成晶瑩剔透的瓷器。
離柴窯不遠的地方就是加工素坯的場所,里面橫七豎八地堆滿了各種瓷坯,看得人眼花繚亂。一件合格的青花瓷器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師傅們先得反復淘洗高嶺土,濾出大量雜質之后的土質才能保證日后燒出的瓷器堅致、細膩、白潤;緊接著師傅們將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種器形并自然晾曬,待制胚的器型干燥后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制圖案。在這些工序都完成了之后還必須在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才使得燒制過后的瓷器不變色。
“鬼市”和官窯博物館
景德鎮的繁忙始于凌晨,早市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早市是交易販賣老瓷器的集市,通常在拂曉三四點鐘起,日出散市,因而早市又稱“鬼市”。能否在“鬼市”上淘到真寶貝,就要看個人的眼力和運氣了。
來“鬼市”前被別人告知,看中的東西不要輕易叫價,因為“鬼市”里“一毛就是十元,一塊就是一百元”。如果賣家開價十幾塊時千萬別沾沾自喜,自以為撿到了便宜。因為一不小心,上千鈔票就落入了賣家的腰包!
“鬼市”里交易的東西可真不少,從老瓷器、玉佩到老家具應有盡有。有些攤位規整地擺放著殘破的老瓷片,上面的青釉顏色舒展而從容,比起現在那些新玩意兒來說,顯得更加細膩。有些攤位上擺放著變型的青花瓷碗,這些變形的器具被一層一層地壘在土中,似乎變成了另一件藝術品。還有些攤位上擺放著生銹的老制瓷器具,一些攤位上擺放著不少老茶杯……這些瓶瓶罐罐著實讓我開了眼界。
所以,當我踏入官窯博物館的時候,已經不那么驚訝了。
官窯博物館收藏了歷代藏品中的孤品與少見的精品,可以加深對瓷器的了解。那些官窯出品的瓷器,技藝精湛,筆法細膩,自有一種皇家的貴族之氣。據說,那些官窯落選的貢品有非常嚴格的處理制度,必須碾碎后就地掩埋在御窯場內,所以傳世的官窯作品少之又少。
雖然這里大部分的藏品還留著修復過后的痕跡,觀其釉色,依然顯得玲瓏剔透。“松竹梅花執壺”上宛若青灰色的釉彩、“花口蝶耳杯”的獨特造型、“青梅紋靶杯”的高挑、“八出開光牡丹紋花口沿盤”上的精細作畫……這些古的、沉甸甸的瓷器仿佛要把我拉入時間的黑洞,去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穿越。遺憾的是,這僅限于想象。
不論是出沒“鬼市”的低微,還是身居“官窯”的高貴,青花瓷已然成了一種象征—融合著恬淡內斂的人文情懷,不經意間承載了浩瀚的歷史。
瓷器創意一條街
在陶瓷學院附近,有一條創意瓷器一條街,街兩旁店鋪林立,店主大多是個性的年輕人,每家瓷器小店都映襯出店主獨特的印記,一種清新之感撲面而來。這里的小店經營的瓷器大部分是店主自己參與設計的作品。與傳統風格不同的是,這些陶瓷作品融合了許多新鮮元素,果真是“創意改變生活”。
一間布置簡單的陶瓷小店吸引了我。在這家以藍色為主調的小店里,青花瓷器透著濃濃的漫畫風,釉彩在瓷器上的變化不僅僅局限于花、鳥、蟲、魚,白云、大樹、獅子都成了瓷器中的一景色,杯杯碟碟透出一股俏皮的味道。離這家店不遠處的瓷器店里,卻透出了中國風情。店主似乎想在陶和瓷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這些器具之上,能看到陶與瓷交融的影子,還有艷麗的牡丹花、印藍花布的對稱元素。仿佛打開了姥姥的嫁妝箱一般,我看見破碎瓷片拼接而成的耳環、項鏈在射燈的照耀下閃爍著光芒。
因為喜愛瓷器,天南地北的人都匯聚在這里。從韓國來的金先生就在這條街上開了一家瓷器小店。在他的小店墻上規整地擺放著青花大瓷盤,瓷盤上不規則的圖案像是孩子的作畫,那是金先生土耳其的朋友Elcrem(伊爾克林)親自繪制的。我剛剛進去時,金先生與伊爾克林正聊得不亦樂乎,從他們的交談中得知,二人在大學期間的專業都是陶瓷藝術,為了追根溯源,不約而同地來到了景德鎮學習制瓷。小店里擺放的瓷器大多是他們的作品,大部分以朝氣的花草為主,讓人心情舒暢。
還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青瓷作品。店主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大男孩,靜靜地坐在一旁繪著他的作品,連顧客光臨了也不知道。在禮貌性地與我打過招呼之后,他又繼續拿起畫筆,在半成品上涂涂畫畫。我仔細地端詳起這家小店的瓷器,簡約、細致、自然,如同店主人般俊秀。
而在這條小街的盡頭,有一家獨具風格的咖啡館。除了香氣誘人的咖啡以外,還有不定期舉辦的陶瓷藝術展覽,也很吸引人。我有幸參觀了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陶瓷展覽,看到年輕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心也不由得躍動起來。人總是特別的奇怪,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容易被那里的氛圍深深影響。在武夷山時接觸的都是些喝茶的長輩,生活不免沉悶。而在這里,我終于找回了一些年輕人的感覺。
在景德鎮,學生們參與制瓷的熱情也和窯里的溫度一樣地火熱。如果想了解學生的陶瓷作品,周末就一定得去雕塑瓷廠舉辦的創意集市上逛一逛。
集市里沒有小店里拘謹,傳統的青花繪畫不是主流,每個人靈光閃現的創意才是比拼的重點。學生們沿著長廊的兩旁擺好自家的作品,人潮如織,還真是熱鬧集市的樣子。他們的陶瓷作品還稍顯稚嫩,但每一個攤主都非常真誠。
只要用心,在集市上也能淘到不少有趣的作品。比如陶瓷做的牛奶盒子、俏皮的手機掛件、透亮的發簪、栽種水生植物的小瓶子……當然,最重要的,是年輕人的氣息。
離開
老柴窯、早市、博物館、創意集市……景德鎮的傳統與現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讓我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景德鎮。也許這次的旅行只是浮光掠影,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百轉千回的釉色已經躍然于心底。
再見,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