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書檔案
書名:《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
作者:林馥泉
出版日期:1943年
第五章 巖茶之采制
第一節 巖茶在制造上分類
武夷巖茶在茶葉制造上是屬烏龍茶類,介于全發酵之紅茶與不發酵之綠茶中間的半發酵茶。栽培品種計有菜茶、水仙、烏龍、奇蘭、桃仁等十品種。其中最多為菜茶,水仙、烏龍次之,由上述各品種所制造之成茶,因在武夷巖中制造統稱成為巖茶。其中因品種不同或采摘時間有先后,或因其他特殊處理,由菜茶制造之成茶分有奇種、單叢奇種、名叢名種等。由水仙制造之成茶,稱各品種原名。茲分說明于后:
1.奇種—系由正巖所產菜茶,經過良好之天然萎凋以及其他制造過程處理均為適當,色味香身骨葉底等在一般標準之上者。此項成茶在制造上占最多數。
2.單叢奇種—系選菜茶中生長特別優良者若干叢,分別采摘,加工制造,而每叢并未各別分開,品質上駕奇種之上。
3.名叢—系選自數十叢或數千百叢中之最優秀者,而在制茶成品上色味香均有獨到之處,各叢分別采摘,加工制成,為菜茶中之最上品。再依樹形,或樹生理上之特征,或品質具有某種特性,而冠以各種足以表征各該單叢特質之名稱,其名稱甚為復雜,其中最著者,有如被稱為“茶王”之“大紅袍”,其它如“白雞冠”、“鐵羅漢”“瓜子金”、“金鎖匙”、“半天夭”等,系千百名叢中之最著而已。在制造上每一過程,茶師均極謹慎從事,做到盡善盡美之一步。
4.名種—此為普通菜茶制成之一種,在栽培方面多屬土質瘦瘠生長不良之茶樹。在制造方面多系每日末后一二次茶青,或雨天所采者無法進行良好天然萎凋,須行加溫萎凋即須烘青處理不能盡善者,此類茶青在制造中,因品質或處理之不善,致色味較淡薄,品質較差,僅具有巖茶之一般標準。
除上述正茶外尚有“焙茶”一種,此乃茶青初干后,用簸箕揚簸出來之茶末、黃片等,復焙后經過一翻精制之副茶,菜茶制成者,通稱為“焙茶”,水仙制成者,則加冠以種名稱為“水仙焙”?!氨翰琛绷科胀s為正茶十分之二三。烏龍等品種之楊簸物,因數量不多,不另制造,歸入菜茶焙茶中。
上述奇種以至“焙茶”,均須繳交巖主,憑重計給包價,至于由女工撿剔之黃片、茶梗等,焙干后稱為“茶頭”,或制造焙茶所篩出之茶末(俗稱“茶米”)則歸“包頭”取用,作為茶工日常之飲料。
第二節 巖茶制造之人工組織
巖茶采制所用之人工,除“包頭”(即主持巖茶產制工作者職位及任務詳述于后)一人及長工三五名,當用巖廠終年工作外,其余的均系臨時招雇之短工,每春整批由江西上饒一帶招雇而來。此批工人固然對巖茶制造具有特殊技能,但數百年來傳統之觀念亦不無原因。崇安本地人皆認為“惟有江西佬是武夷山開山種茶之始祖,惟有江西佬采時巖茶產造的大好老”,本地人在巖上從事茶業經營者,實屬罕見。
巖茶采制,對人工組織極為精密。人事之管理,工作之支配更為認真?;蛉∮凇傲曀住?,或迷信于“神力”,制定各種茶工管理規則,仔細周詳,可稱十分完善。每春制茶對人力之利用每每超出每人每日之精神與體力操勞之限度。制茶開始,茶青稍盛,主持“做青”及烘焙茶師茶工等工作日以繼夜,幾無片刻睡眠之機會。至于采工篩工亦只能于每晚飯后休息二三小時。對此過度之操勞,仍無一怨言,所定之規則,均能遵守,視為神圣“法律”,出力賣命。武夷巖茶品質之獨優,得于天時地利固屬不少,但得之于人力者亦多。各種制度以及特有規則,以下各節均有詳述,茲將在巖采制時人工組織系統,列表示后:(表中人數以制成茶一斤為準)
第三節 巖茶采制之程序
巖茶采制各個過程,與普通紅茶綠茶制造方法不同之點甚多,蓋巖茶為半發酵茶,采制方法系取二者之混合作法,經逐步之實驗改良,各種處理方法,均極其精密,且多甚合理。今于未詳論各過程之前,先將采制程序列式說明于后,以明采制過程之概要。
第四節 制茶廠之構造
武夷各巖,大都因地勢關系,茶園星散,鮮葉產量不多,且鮮葉運輸困難,是以制茶廠須隨其零散設立,規模不大,較大茶廠每春可制造成茶二千余斤,小者二三百斤。惟內部構造,尚稱考究,不論大廠小廠,均有發酵室、焙房、焙青室和炒青間、揉捻室等之設備。茶廠規模不大,制茶不多,此在巖茶制造上亦一向成本昂貴之原因。武夷各巖廠建筑方法,雖受地勢限制未能一律,但各部分建筑除形式略為不同外,其構造無不大同小異。其建筑項目若以制成茶一千斤為例,有下列各項:
(1)曬青架一至二個;(2)發酵室一間;(3)烘青間一間;(4)炒青間一間(揉捻處設在此室內);(5)焙房一間;(6)揀茶棚一處;(7)木炭間一間;(8)廚房一間;(9)男女臨時工住室三四間;(10)“包頭”住室一間;(11)貯藏室一間;(12)客房一二間。
茶廠有制茶數量在一千五百斤以上者,或因單叢名叢較多,一廠之中復分有大廠小廠,俗稱為“大小焙”。普通之茶放于大廠內制造,特色茶種則放在小廠制造。人工分為二組,廠之構造大小相同。今以武夷碧石巖為例,茶廠構造(附圖于后)以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