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際板的風聲有點急。整個4月份,上交所國際發展部的工作人員就一直在忙于組織討論國際板的相關問題,而密集的座談與討論也讓業內人士感覺到,國際板的推出工作正在加速。并且有權威人士于5月初表示,國際板的各項規則已經初步制訂,國際板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確定,適用法律為《證券法》。
就在上交所為國際板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的同時,各方面為國際板推出所發出的呼吁也是不絕于耳。這其中,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的聲音代表了最高水準。郭樹清董事長在建設銀行一季度業績發布之際接受媒體記者專訪時呼吁,資本市場應加快國際化。郭樹清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步伐,包括境外企業在華發債、上市,完全可以加快,因為過去我們擔心的資金不足問題已不存在,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資金剩余。郭樹清董事長的這番表態表面上并沒有直接為國際板呼吁,實際上是對國際板的強有力支持。
資本市場國際化,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加快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郭樹清董事長呼吁加快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是符合資本市場長遠利益的。問題是,資本市場如何來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從郭樹清董事長的講話來看,就是要加快境外企業在華發債、上市的步伐,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資金不足而是資金剩余。
在這里,我們不妨將資本市場縮小到中國股市這個范圍里來。就中國股市來說,顯然不存在資金剩余問題。近兩年A股市場欲振乏力,資金不足的問題非常明顯。所以,因為資金剩余而主張加快境外企業在華上市步伐的說法,未免難以自圓其說。當然,郭樹清董事長所說的境外企業在華上市,這實際上就是推出國際板的問題。所以,郭樹清董事長的講話實際上也是在為國際板鼓與呼。不過,由于A股市場長期低迷,資金較為緊張的原因,國際板推出的步伐是否應該加快,這個問題倒是值得商榷了。
更加重要的是,即便A股市場真的資金剩余,是不是就要加快國際板推出的步伐,這同樣值得商榷。雖然推出國際板,讓境外企業來華上市,這是中國股市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但歸根到底也只是一個表面文章而已。換一句話來說,不是推出國際板就意味著中國股市國際化了,中國股市國際化還需要有國際化的真正內涵。
比如說,中國股市必須是一個相對成熟與理性的市場,而不是現在的投機市。目前中國股市的新股發行,已演變成“三高”發行,這就是中國股市不成熟、不理性的重要表現。如果在這種不成熟、不理性的情況下,加快國際板推出的步伐,其結果必然是讓外企在華發股得到很高的溢價,這顯然有損中國投資者的利益。
又如,對股市監管尤其是對國際板的監管,要能夠適應國際化的需要。而從目前的情況來說,中國股市監管者的監管能力相對低下,中國股市淪為垃圾市、問題市,監管水平不高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可以說,目前中國股市監管者的能力很難適應國際化的需要,在國際投行與國際知名企業面前,中國股市的監管者基本上還只是小學生。
再如,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這是中國股市國際化進程中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股市幾乎得了不治之癥。中國股市名義上保護中小投資者,但很多時候卻是在犧牲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與成熟的國際化市場相差甚遠。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加快國際化步伐又將是以犧牲中小投資者利益為代價,這將與國際化本身背道而馳。
因此,資本市場國際化絕不是急于讓境外企業來華上市,推出國際板,而是要腳踏實地地做好基礎工作。如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使中國股市逐步成熟與理性,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提高市場監管水平。只有在此基礎上,推出國際板才能水到渠成,加快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才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