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工作已于4月30日全部結束。統計數據顯示,滬市上市公司去年共實現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3.84%、36.95%和37.25%。深市上市公司2010全年實現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4.78%、38.08%。
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大幅增長,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利潤可以進行分配,事實也正是如此。去年上市公司分紅也創下了歷史之最,在其時掛牌的217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377家或以派現或以送轉的方式來回報投資者,占比高達63.3%。盡管如此,市場上的“鐵公雞”仍然比比皆是,“不分配不轉增”的上市公司亦高達798家。
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固然是其職責所在,但也存在某些值得關注的現象。其一,有的上市公司即使是盈利了,卻也不愿進行分紅。如南方航空5年來共實現凈利潤33.95億元,但從未向投資者分過紅。沒錢可分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能力問題,有錢不分則是態度問題了。遺憾的是,類似的“鐵公雞”不在少數。
其二,某些上市公司在分紅時表現得非常大方,背后卻有自己的小“算盤”。有“史上最貴新股”之稱的海普瑞,年報中推出了10轉10派20的分配方案。按照方案,上市公司將拿出8億元的真金白銀,但其中的5.76億元進了李鋰夫婦的“腰包”。這家上市公司到底是向投資者分紅還是在向李鋰夫婦分紅呢?另外,有的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其實是為了股東在高位套現作鋪墊。如華平股份今年3月1日實施10轉15派10,4月26日公告1988萬股禁售股解禁,其司馬昭之心,有誰不知?
其三,實施高送轉的上市公司已成為普遍現象。數據顯示,去年10送轉10股及以上的上市公司共有197家,如五洲明珠就推出A股“史上最牛分配方案”10轉16.861派5;近年來主營業務持續萎靡不振的TCL集團竟然也來了個10轉10;更有甚者,冠福家用去年巨虧8653萬元,為了“趕時髦”,也加入了10送轉10股“俱樂部”。
在A股市場中,由于投機氛圍濃厚,再加上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不多,投資者更希望上市公司在利潤分配時能夠采取送轉的方式,高送轉則更容易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是,囿于市場監管的缺失或缺位,高送轉所導致的內幕交易、信息泄漏等也頻頻引起市場的強烈質疑與詬病。
投資者常常會看到如此的一幕:即使是在大盤行情不好的情形下,某些個股股價表現出非常堅挺的態勢,并且不斷上漲。而等股價漲到了高位,上市公司的高送轉方案“及時”地公布了。此時,“先知先覺”者趁機高位套現離場,而后知后覺者則不幸成為最終的埋單者。試想,如果這些上市公司沒有高送轉方案出臺,其股價還會有如此表演嗎?高位“站崗”的投資者還會面臨著損失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對于高送轉,投資者可謂又愛又恨。愛的是高送轉可以成為股價上漲的“助推器”,如果提前成功蟄伏,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恨的是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接最后一棒,成為大資金或大機構的犧牲品。
事實上,高送轉公司主要出現于深市的中小板與創業板。其中,創業扳69家公司每10股送轉10股以上,占比近35%;中小板每10股送轉10股的有87家,占比近15%。無論是中小板還是創業板,如此高比例的高送轉顯然是不正常的。有鑒于此,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密切關注,并將出臺措施嚴控一些不太合理的高送轉行為。
筆者以為,高送轉雖然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一種方式,但鑒于其中隱藏著種種弊端,進行嚴控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如此,對于高送轉公司股價出現的提前異動,監管部門同樣應該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實際上,股價先異動上市公司后出公告佐證,已經說明了內幕交易與信息漏洞等方面的問題,更何況有的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其實就是為了大股東能夠高位套現。而且,不僅深交所要嚴控高送轉,上交所同樣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