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滬深股市一片黯淡,除了全球經(jīng)濟和金融市場異乎尋常的復雜局面外,有關國際板即將出臺的報道,成為壓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筆者曾經(jīng)在數(shù)月前的卷首中寫過《國際板:投資者的福音》一文,談到了跨國公司“按季分紅”的理念將會通過國際板導入中國,投資格局將形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板是中國投資者的福音。當國際板漸行漸近之時,筆者對它的認識也加深了,再將自己的理解與讀者分享,就顯得更有必要了。
如果說國際板能帶來先進的投資理念、改變目前證券投資的格局,可能是一廂情愿、言之過早了。首先,中國證券市場歷來亂象叢生,虛f段上市、高價上市、信息披露不實、只圈錢不分紅、退出機制形同虛設等等問題已經(jīng)是小兒科了,還有像*sT星美這樣的奇葩公司,連續(xù)幾年員工不足10人、空殼企業(yè),市值卻高達24億元。為什么可以屹立不倒?原來它屢屢玩弄重組把戲,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人家就可以在那茍延殘喘,汶川地震中的“豬堅強”跟它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曾經(jīng)有財經(jīng)評論員戲稱,什么好東西,只要到了內地的證券市場,肯定都要變味。我想也是,僅靠幾家國際公司就想扭轉中國證券市場的大局,有些蚍蜉撼樹之感,誰能保證他們不會高溢價發(fā)行、誰能保證他們一定會按季分紅?多圈錢不分紅,一旦對他們更有利,他們倒很可能“入鄉(xiāng)變俗”了。
其次,雖說國際公司非常看重中國市場,但是他們對于中國消費者的輕蔑態(tài)度由來已久。就以豐田汽車召回為例,豐田公司已經(jīng)算得上最頂級的跨國巨鱷、行業(yè)翹楚了,可是對于同樣的質量問題,國內外的處理方式大相徑庭,讓中國消費者遭受不公平待遇,更令國人氣憤的是他們的態(tài)度還很“堅決”。而與豐田相同的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可以說這些行業(yè)的精英們,之所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脫穎而出,每個都是精打細算的高手。人家為什么敢給中國人不公平待遇,還不是因為目前中國的法制法規(guī)體系不健全,讓他們有空可鉆。因此,對于登陸國際板的國際巨頭來說,他們肯定是利益至上、機關算盡,誰能保證他們不鉆中國的空子?
最后,任何一項新事物對于中國股市來說,都是一次合理的炒作理由,而炒作的結果必然是怎么上去,還怎么下來。當初創(chuàng)業(yè)板說得多好,要打造中國的微軟,結果呢?微軟的影子沒看到不說,經(jīng)過幾輪的爆炒,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股價腰斬,成交萎縮,甚至無人問津。國際板出來之時,甭管說得多好,到時候肯定要炒個“外焦里嫩”,那時什么合理估值、按期分紅、長線投資都可能成為“浮云”,國際板很可能淪為眾多賭客們博弈的一個新平臺而已。
寫完這篇卷首時,感覺很“糾結”。同個話題,這次說的跟上次的言論正好相悖。但認識可以進步,見解可以不同。耳聽八方,對于投資者來說肯定不是一件壞事。